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德育渗透

【作者】 郭丽丽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学校

【摘要】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通过历史学科的德育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德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德育
【正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必须首先做好德育工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历史学科作为独特的德育学科,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和得天独厚的“立德树人”教育优势。
  一、高中历史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科的考试工具化色彩依然很浓。目前,很多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把考试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变成应对考试的工具。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同时也会导致教师在这期间无法顾及德育内容在讲课过程中的渗透。
  二、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注重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学
  作为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师,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世界、对人性善恶、对社会伦理的真切感知,远比单纯的说教重要得多。发挥历史教师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促进学生的“立德树人”的基本前提。总之,教师对自己言必行,行必果,学生才学有所依,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二)、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开展德育教学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来说,历史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载体。历史知识是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同时更是对优秀文化和传统文明的传承,在这些历史知识中,体现着宝贵的精神文化,其中有爱国主义、也有英雄主义,以及亲情和师生情谊的,这些都使我们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教学的渗透,那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以高中历史知识为依托,进而进行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在学习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高尚情操。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来的历史资源成为人的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化课堂德育的效果。
  1.采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注意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妙趣横生的影视片段等直观手段组织教学。如在为学生展示故宫、长城等图片、影像资料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细致的体会,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课堂上变得形象生动。??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互教互学、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德育渗透?
  首先,通过历史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每年都有很多适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纪念日,如“一二九”、“七七”、“九一八”,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纪念日搞一些主题活动或专题讲座,让同学参与其中,充分体会这些纪念日的历史意义。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言谈感想,交流沟通,最后做好总结,写学习心得,出黑板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其次,开展“学习心得”演讲比赛,通过此类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理想。
  最后,还应经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直接感受社会人口、资源等素材,从而由点到面,有近到远,由感情到理性,从切身感受、体验中识国情、知国策、懂国法。例如,积极利用目前各地丰富多彩的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加强学生立德树人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功能,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享受到参加校外活动的快乐和成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德育社会化、生活化,从而实现德育目标,优化德育渗透。
  “薄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历史学科作为独特的德育学科,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和得天独厚的“立德树人”教育的优势。因此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只要我们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不失时机、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就能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圆满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申文波.立德树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新举措[J].中州大学学报,2012,12
  [2]杨林.关于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探究[J].素质教育,2010,6
  [3]张俊.把学生的课堂疑问变成历史德育的生成点[J].学科教学聚焦,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