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作者】 汪洪秀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注重对法治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当下,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建立阶段,对他们进行法治意识培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具体探讨了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施行,初中生法治意识建设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老师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在知识学科方面投入较大精力,但是针对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学仍旧停滞不前。根据新课标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内容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实现学生能够懂法、守法和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初中属于人生观与价值选择、道德意识等个人品质正在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加以很好的引导,则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私、意志力薄弱,不能以法律来要求自己等问题,轻则影响初中生个人的学习生活,不加以控制可能会触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法律意识的有为青年。
一、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力度,但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会影响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成效。本次研究针对某初中的学生与家长进行了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主要调查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研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接纳程度。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有86名同学对学校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不满意,112名同学表示道德与法治课的进行与否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有70名同学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表示满意并受益匪浅;只有89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之后有不同于以前的表现,而另外的家长则认为自己的孩子进步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进步。根据进一步的调查,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育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一)教师对法治意识教学停留在表面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尤其在法治意识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有的老师仍然采用以往教学方式来进行法治教育。例如:放放视频,看看课件,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停留在表面。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法律意识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很好摆正学习法律的态度。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只是单纯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没有深入去讲解拥有法治意识对学生自己的帮助。并且,这些教师讲解内容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对学习法律、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造成初中生法治意识得不到很好建立。
(二)法治意识教学素材缺乏且不甚切合实际
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都是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作者在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梳理之后发现,教材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介绍,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材中,篇幅少,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什么时候用、怎样去运用缺乏讲解,因此,需要教师收集整理素材。在课本当中,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建立法治意识的步骤和对策,让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导致很多学生特别渴望树立法治意识,但是苦于没有正确指导,法治意识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建立。
二、加强法治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创新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法治意识的认识
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法治意识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上重要的一部分,必然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不能将教学禁锢在教室内、课本上。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展示自己的创新水平,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尽一切可能的为他们寻求实践的可能性。如在学习《与法同行》一单元时,就可以由学校负责联系当地的法律部门,为专业的法律人员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深化培育法治意识,强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在《在集体中成长》时,就可以利用诸如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
(二)丰富法治意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虽然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来丰富法治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具体法治意识对学生的帮助,在生活中怎样去运用学到的法律。并能够采用学生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加入辩论会、情景剧、集体活动等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传达正确的法治意识,鼓励学生按照法治教学内容来要求自己,促进他们成为一名具备法治意识的好学生。
(三)注重在生活中运用法治意识
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道德和法治教育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社会行为而不是口头甚至是考试。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法治意识,把法律思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要选择拿起法律来捍卫;切不可采用暴力行为,通过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当自己购买到伪劣产品,要及时跟工商局、消费者协会联系,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合法权利。同时,学生在享受到自己法律权益时,也要注意不去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避免给他人带来损失。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能否培养一个正确、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也是课程改革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初中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并最终教育学生将法律意识践行到社会中。
参考文献:
[1]刘新初.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2016,12.
[2]任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研究[D].2016,6.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施行,初中生法治意识建设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老师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在知识学科方面投入较大精力,但是针对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学仍旧停滞不前。根据新课标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内容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实现学生能够懂法、守法和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初中属于人生观与价值选择、道德意识等个人品质正在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加以很好的引导,则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私、意志力薄弱,不能以法律来要求自己等问题,轻则影响初中生个人的学习生活,不加以控制可能会触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法律意识的有为青年。
一、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力度,但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会影响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成效。本次研究针对某初中的学生与家长进行了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主要调查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研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接纳程度。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有86名同学对学校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不满意,112名同学表示道德与法治课的进行与否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有70名同学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表示满意并受益匪浅;只有89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之后有不同于以前的表现,而另外的家长则认为自己的孩子进步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进步。根据进一步的调查,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育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一)教师对法治意识教学停留在表面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尤其在法治意识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有的老师仍然采用以往教学方式来进行法治教育。例如:放放视频,看看课件,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停留在表面。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法律意识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很好摆正学习法律的态度。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只是单纯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没有深入去讲解拥有法治意识对学生自己的帮助。并且,这些教师讲解内容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对学习法律、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造成初中生法治意识得不到很好建立。
(二)法治意识教学素材缺乏且不甚切合实际
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都是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作者在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梳理之后发现,教材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介绍,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材中,篇幅少,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什么时候用、怎样去运用缺乏讲解,因此,需要教师收集整理素材。在课本当中,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建立法治意识的步骤和对策,让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导致很多学生特别渴望树立法治意识,但是苦于没有正确指导,法治意识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建立。
二、加强法治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创新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法治意识的认识
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法治意识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上重要的一部分,必然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不能将教学禁锢在教室内、课本上。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展示自己的创新水平,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尽一切可能的为他们寻求实践的可能性。如在学习《与法同行》一单元时,就可以由学校负责联系当地的法律部门,为专业的法律人员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深化培育法治意识,强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在《在集体中成长》时,就可以利用诸如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
(二)丰富法治意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虽然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来丰富法治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具体法治意识对学生的帮助,在生活中怎样去运用学到的法律。并能够采用学生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加入辩论会、情景剧、集体活动等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传达正确的法治意识,鼓励学生按照法治教学内容来要求自己,促进他们成为一名具备法治意识的好学生。
(三)注重在生活中运用法治意识
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道德和法治教育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社会行为而不是口头甚至是考试。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法治意识,把法律思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要选择拿起法律来捍卫;切不可采用暴力行为,通过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当自己购买到伪劣产品,要及时跟工商局、消费者协会联系,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合法权利。同时,学生在享受到自己法律权益时,也要注意不去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避免给他人带来损失。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能否培养一个正确、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也是课程改革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初中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并最终教育学生将法律意识践行到社会中。
参考文献:
[1]刘新初.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2016,12.
[2]任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研究[D].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