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

【作者】 董梅英

【机构】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中心小学

【摘要】阅读是个性化的思维体验过程,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新课改,当然也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更多的自我发现,特别是其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结合新课改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文章首先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的涵义,然后分析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的意义,最后探讨了小学发现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供同行教学参考,进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现式阅读;概述;意义;实施策略
【正文】

我们知道,在组织与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应由学生完成对阅读文本思想内涵的发现。发现式阅读方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进行自由、开放的文本阅读,并根据发现的阅读内容来相互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并与作者形成了情感共鸣,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效果,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概述

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组织与实施。传统课堂向这些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关键是学生主体的“发现”。阅读教学涉及的对象是阅读文本、学生与教师,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发现”的惊喜。阅读教学,绝不是让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文章就可以的,而是要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去“发现”阅读文本表达的意义、情感、思想等内容。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就是要让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进行一次次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实现学生心灵境界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发现”,在于通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让学生心灵有所发现。而这又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一次次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使其获得更多的“发现”,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的意义表现为以下几点。

1.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

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由于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文本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再加上学生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阅读,很多阅读结论都是教师强加的,所以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甚至对阅读的抵触心理较为严重。发现式阅读方法的运用,教师不再对学生提出硬性的阅读要求,而是会在学生阅读之后,或是阅读中给出一些提示,由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发现与探索,从而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升华情感。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切感受到了阅读的价值与乐趣,自然阅读的热情将会被调动,为学生后续更为积极主动的阅读奠定了良好基础。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发现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创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将其融入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阅读主体性,其次学生在发现阅读中会围绕发现的内容去探索、讨论,能够掌握阅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这将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提高教师阅读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的水平往往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提高教师阅读教学水平十分重要。发现式阅读是一种符合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法的过程中,对于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在长期落实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系均会得到创新,这显著提高了教师阅读教学的水平。在发现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和学生一起成长。发现式阅读不再以教学参考书的结论的权威定论,允许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发现文本蕴含的情感与思想,这就为学生产生新奇的阅读发现提供了可能,教师只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肯蹲下来和学生一起思考,就会发现更多的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从而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新的突破。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发现式阅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拒绝直接将阅读结论灌输给学生的“伪发现”。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情感体验和思想升华。

1.创设情境,营造发现氛围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在阅读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班级氛围、教师的暗示和学生的打闹等,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发现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发现的兴趣是第一要点,而适宜学习环境的创建十分关键。教师可以尝试从课堂导入环节入手,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直观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主动发现问题或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主动进入文本的阅读中,为学生后续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一篇课文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母爱主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与母爱相关的片段。在视觉的刺激下,不少学生都会被母爱的伟大所震撼。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趁机向学生诵读关于母爱的古诗词,如“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等,在视听感官的刺激下,学生对于母爱有了更加感性的认知。学生在经历了情境体验之后,对于《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描述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此时,教师趁机鼓励学生进入对文本的阅读中,去发现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

2.提出问题,指出发现方向

发现式阅读是一项指向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所以发现式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将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但受到小学生阅读训练不足的影响,他们语言储备、阅读能力都不高,无法完成对阅读内容的自主发现与探究。所以,语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语引导,让学生寻找到阅读文本中发现的方向,完成自主发现任务。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一篇课文时,在课堂导入情境中,学生的发现兴趣浓厚。此时,教师就需要趁机发问:“我们已经从视听角度感受了母亲这一角色,那么作者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呢?作者是如何来展现母爱的呢?作者在描写时用了哪些方法呢?这些方法妙在哪里?作者想要借助课文展示什么情感?”在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会意识到文字到情感的递进,是文本理解的关键所在,这样学生便主动进入了发现活动中,会通过品味与分析课文的方式,得到自己所需信息。

3.合作讨论,共享发现内容

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能够发现对应的内容,或是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共享发现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合作讨论,从多角度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在学生完成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之后,教学并没有结束,教师继续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以及发现问题的答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进行分析,并再次提出深化性的问题,以便于学生深入挖掘发现内容,在深入探究中达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与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合作讨论中,教师应将学生分为3-5人小组,预留合理的合作讨论时间,并加强对他们合作讨论过程的关注与引导,这样学生的发现阅读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四、结束语

发现式阅读教学是符合新课改新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引入,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求,让学生的阅读情绪得以激发,阅读能力得以提升,阅读品质得以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营造发现氛围、指出发现方向和共享发现内容的发现式阅读教学流程,以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助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秀花.小学语文发现式阅读教学策略管窥——以《螳螂捕蝉》教学为例[J].语文天地,2014(21)13.

[2] 王静.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6(01)257.

[3] 刘永.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J].新课程导学,2014(12)49.

[4] 张静.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