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作者】 廖 慧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传统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无法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成功感。在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应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开启阅读之旅。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念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阅读教学,提高其教学有效性,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能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策略开启阅读教学之旅。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抓好阅读教学,提高其教学有效性。
一、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应达到的效果的具体要求。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学习目标是我们追逐的教学落脚点,是努力追求的结果。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阅读学习的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是课标对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提出的总目标。课标还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各个学各个学段中又明了责任。
二、因课型不同而选择教学策略
不同课型,应有不同方法。传统宣讲式教学是不分课型的,都是统一模式,满堂讲,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不同课型有什么不同。因此,在方法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倡导因课型不同而选择教学策略的理念来施教,这样更利于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明确精读文的地位与作用:是教材的主体,是落实“三维”目标的主要凭借,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2)教好精读文的基本底线——“三读三做”: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做编者的知音;读懂不同年段的学生实际,做学生的知音;读懂不同课型的教材内容,做文本的知音。
(3)精读文的教学流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字词;
根据提示,理解内容,体会词句;
内化积累,尝试运用,适度拓展。
(4)精读文教学的关注点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启发讲解,引导点拨,范读范写,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等;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5)教好精读文的基本策略
A、紧扣一词,教活一课——小语课文,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语,或揭示文章的中心,或点明文章的情感,或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暗示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找准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以此教活整篇课文。
B、抓住一句,串联整篇——一篇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些句子,在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有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关键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它们,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
C、精导一段,拨通全文——一篇课文由若干段组成。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则略加指点即可。
D、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在小语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没明显的关键词、句、段,教这些课文是否非逐段串讲串问不可呢?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这些课文,头脑中应有“突破一点,举一反三”的设计策略。当然,这“一点”的选择要考虑教材的特点,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突破“点”,要因课而异:《“妙极了”和“糟透了”》的“反义词”;《火烧云》的“变”等,皆可成为设计的“一点”。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一点”。抓住“一点”突破,形成练习的层次,全盘皆活。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1)略读文的特点
体现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独立理解和运用,重在了解文章大意。教学应注意与精读文教学的区别,不要面面俱到;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要放手。
(2)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学生自主阅读,粗知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课外阅读活动
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即课外阅读活动,才能拓展学生视野,达成新课标要求。语文课标指出,九年级的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看来,单凭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阅读的指导,这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引导学生广泛开展阅读。还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都有家庭书柜,要求学生每月由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每次自己购买所需图书2~3本,按时阅读。有了图书资源,还应合理运用,否则形同摆设。因此,我们采用定时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每周定期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保证有30分钟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把语文课、阅读课、读报课等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要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雒玉龙,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7年。
[2]王囡,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J].小作家选刊,2017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念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阅读教学,提高其教学有效性,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能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策略开启阅读教学之旅。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抓好阅读教学,提高其教学有效性。
一、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应达到的效果的具体要求。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学习目标是我们追逐的教学落脚点,是努力追求的结果。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阅读学习的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是课标对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提出的总目标。课标还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各个学各个学段中又明了责任。
二、因课型不同而选择教学策略
不同课型,应有不同方法。传统宣讲式教学是不分课型的,都是统一模式,满堂讲,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不同课型有什么不同。因此,在方法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倡导因课型不同而选择教学策略的理念来施教,这样更利于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明确精读文的地位与作用:是教材的主体,是落实“三维”目标的主要凭借,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2)教好精读文的基本底线——“三读三做”: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做编者的知音;读懂不同年段的学生实际,做学生的知音;读懂不同课型的教材内容,做文本的知音。
(3)精读文的教学流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字词;
根据提示,理解内容,体会词句;
内化积累,尝试运用,适度拓展。
(4)精读文教学的关注点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启发讲解,引导点拨,范读范写,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等;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5)教好精读文的基本策略
A、紧扣一词,教活一课——小语课文,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语,或揭示文章的中心,或点明文章的情感,或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暗示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找准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以此教活整篇课文。
B、抓住一句,串联整篇——一篇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些句子,在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有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关键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它们,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
C、精导一段,拨通全文——一篇课文由若干段组成。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则略加指点即可。
D、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在小语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没明显的关键词、句、段,教这些课文是否非逐段串讲串问不可呢?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这些课文,头脑中应有“突破一点,举一反三”的设计策略。当然,这“一点”的选择要考虑教材的特点,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突破“点”,要因课而异:《“妙极了”和“糟透了”》的“反义词”;《火烧云》的“变”等,皆可成为设计的“一点”。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一点”。抓住“一点”突破,形成练习的层次,全盘皆活。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1)略读文的特点
体现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独立理解和运用,重在了解文章大意。教学应注意与精读文教学的区别,不要面面俱到;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要放手。
(2)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学生自主阅读,粗知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课外阅读活动
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即课外阅读活动,才能拓展学生视野,达成新课标要求。语文课标指出,九年级的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看来,单凭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阅读的指导,这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引导学生广泛开展阅读。还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都有家庭书柜,要求学生每月由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每次自己购买所需图书2~3本,按时阅读。有了图书资源,还应合理运用,否则形同摆设。因此,我们采用定时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每周定期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保证有30分钟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把语文课、阅读课、读报课等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要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雒玉龙,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7年。
[2]王囡,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J].小作家选刊,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