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特点
【作者】 陈方勇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响峒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对教师这一职业特别重要,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师语言的运用,可以这么说,教师的教学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风格等等都能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出来。
关键词:教学语言小学语文禁忌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教师在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就是“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语言。教师把从书本、社会上累积到的知识经验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对其进行提取、加工及整理,再有计划有目的通过口头和板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是师生应用语言相互交流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与教学对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符合、相适应。
1 语文课堂应倡导的教学语言
1.1 风趣、生动、热情的教学语言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演说能力,讲课应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着感染力,其教学语言的要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乏味的知识讲解得简单易懂,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死板为幽默,尽可能的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适当的举例、对比是语言形象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既能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听课”转化为“我要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1.2 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不仅仅是教书,还要教学生学。一个好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课文、会做题题目这么简单,他们的课会让学生如沐春风,要学习的知识随着教师风趣幽默、充满激情的语言缓缓进入到学生脑海中。他们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耐心指导,给学生指明方向,循循善诱让学生从中获得答案。因此,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知识、方法、技能等等。
1.3 精炼、有用的课堂教学语言
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而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很多,时间相对很紧促,这就要求我们要精讲多练,也就是要运用准确、有用的教学语言。旁征博引固然重要,但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引用,尽量避免无意义的重复,教师少说一些,多留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说,让学生练。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到课堂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4 赏识、充满表扬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刚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对自己很不自信,课堂上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21世纪,是个追求个性的新时代,所以,教师要有个性,鼓励、表扬学生的语言也有个性,才能发挥其功效。
2、联系生活的知识
语文中的课文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语文就是生活的结合,尤其是小学语文的课文,其目的与宗旨就是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世界的温暖与力量,体会生活中蕴含的许多人生道理。也许许多的小学生对一些比较深刻的知识也不能够完全了解,但是对于受教育的初级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小学生最为重要的教育就是做人。做事先做人,学习先学如何做人,因此,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部分。我国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其道理理想与做人的品质,而语文课本知识中的语言传输的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其中包括一些中华文化的精华以及有趣的小故事等等,在小学生通过认真的学习之后就能够从其语言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学习语文就是对语言的进一步发掘,以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在小学课文中传达的是发扬是孝敬、团结、感恩等的主题,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平易近人的话题,能够引起小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激情,从而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光荣品德。例如,小学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中,讲述了毛主席在领导革命的时期带领大家一起去挖井,解放之后乡亲们在井旁立了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话语,这些语言简单、平淡但是却充满了朴实的感情,小学生在念起来的时候朗朗上口。
3、情感艺术的表达
情感是一个人思想的升华,而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感的升华并付诸于生活实际。我国的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很多的小学语文课文中我们能够看到对善的尊敬与对恶的惩罚,这就是提倡我们惩恶扬善的一种间接表达。语文中有含蓄表达的深意,也有直接表达的内容。很多的小学课文非常直白明了,也有很多课文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与传递之后沉淀下来的优秀精华。在这些精华的中华文化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的课文充满正能量的感情与积极向上的思想,启迪着我们的人生。例如《棉鞋里的阳光》这篇课文就讲的是小学生看到妈妈为奶奶晒棉被、晒棉鞋之后深受触动并亲自为辛劳的奶奶晒棉鞋以及穿棉鞋的一整个故事,这篇小文章的语言中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深厚的感情,表达的就是孝敬老人的优秀品质,传播的就是人的一种善良的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合理的运用教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性格特点,将生动的形象语言、科学规范的用词以及联系实际生活之后的情感艺术的表达传播给每一位小学生,从而使小学生在认真学习语文语言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最终使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卢金杰.试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J].新课程,2015
[2]高丽.试析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特点[J].学科教学,2013
关键词:教学语言小学语文禁忌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教师在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就是“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语言。教师把从书本、社会上累积到的知识经验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对其进行提取、加工及整理,再有计划有目的通过口头和板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是师生应用语言相互交流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与教学对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符合、相适应。
1 语文课堂应倡导的教学语言
1.1 风趣、生动、热情的教学语言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演说能力,讲课应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着感染力,其教学语言的要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乏味的知识讲解得简单易懂,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死板为幽默,尽可能的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适当的举例、对比是语言形象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既能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听课”转化为“我要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1.2 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不仅仅是教书,还要教学生学。一个好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课文、会做题题目这么简单,他们的课会让学生如沐春风,要学习的知识随着教师风趣幽默、充满激情的语言缓缓进入到学生脑海中。他们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耐心指导,给学生指明方向,循循善诱让学生从中获得答案。因此,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知识、方法、技能等等。
1.3 精炼、有用的课堂教学语言
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而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很多,时间相对很紧促,这就要求我们要精讲多练,也就是要运用准确、有用的教学语言。旁征博引固然重要,但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引用,尽量避免无意义的重复,教师少说一些,多留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说,让学生练。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到课堂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4 赏识、充满表扬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刚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对自己很不自信,课堂上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21世纪,是个追求个性的新时代,所以,教师要有个性,鼓励、表扬学生的语言也有个性,才能发挥其功效。
2、联系生活的知识
语文中的课文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语文就是生活的结合,尤其是小学语文的课文,其目的与宗旨就是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世界的温暖与力量,体会生活中蕴含的许多人生道理。也许许多的小学生对一些比较深刻的知识也不能够完全了解,但是对于受教育的初级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小学生最为重要的教育就是做人。做事先做人,学习先学如何做人,因此,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部分。我国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其道理理想与做人的品质,而语文课本知识中的语言传输的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其中包括一些中华文化的精华以及有趣的小故事等等,在小学生通过认真的学习之后就能够从其语言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学习语文就是对语言的进一步发掘,以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在小学课文中传达的是发扬是孝敬、团结、感恩等的主题,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平易近人的话题,能够引起小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激情,从而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光荣品德。例如,小学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中,讲述了毛主席在领导革命的时期带领大家一起去挖井,解放之后乡亲们在井旁立了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话语,这些语言简单、平淡但是却充满了朴实的感情,小学生在念起来的时候朗朗上口。
3、情感艺术的表达
情感是一个人思想的升华,而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感的升华并付诸于生活实际。我国的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很多的小学语文课文中我们能够看到对善的尊敬与对恶的惩罚,这就是提倡我们惩恶扬善的一种间接表达。语文中有含蓄表达的深意,也有直接表达的内容。很多的小学课文非常直白明了,也有很多课文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与传递之后沉淀下来的优秀精华。在这些精华的中华文化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的课文充满正能量的感情与积极向上的思想,启迪着我们的人生。例如《棉鞋里的阳光》这篇课文就讲的是小学生看到妈妈为奶奶晒棉被、晒棉鞋之后深受触动并亲自为辛劳的奶奶晒棉鞋以及穿棉鞋的一整个故事,这篇小文章的语言中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深厚的感情,表达的就是孝敬老人的优秀品质,传播的就是人的一种善良的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合理的运用教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性格特点,将生动的形象语言、科学规范的用词以及联系实际生活之后的情感艺术的表达传播给每一位小学生,从而使小学生在认真学习语文语言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最终使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卢金杰.试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J].新课程,2015
[2]高丽.试析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特点[J].学科教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