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法指导

【作者】 王 闫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北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我们不仅要授予知识,更重要的要教给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才能满足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法指导  加强
  联合国教科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这样说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会学习是多么的重要。的确,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强和知识更新周期的变短,自身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培养学生自能学习,能从繁杂的知识中获取自身想要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更是不可推脱之事。当然,方法的教学不能太直接,需要寓于平常教学中,即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练习实践中获得学习方法的培养,渐渐成为自身学习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工作。
  一、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任何一种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都是在反复实践中获得的,学习能力也是如此。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在游泳中学游泳”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我们应搭建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一)加强课前预习的学法指导。预习是学生自我学习实践的有效平台,是学生把学习方法运用于学习中的具体实践。通过预习,我们应提出目标,让学生围绕要求在课前对新课有大致的了解和初步的感知,不至于在上课时手忙脚乱。有的学生只顾着听,而没顾上记笔记;有的学生为了记笔记,对教师的详细讲解没有领会等等。这些状况表明学生没有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和速度,如果能课前做好预习学习就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在课上听讲和记笔记会更有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生面对新的课文,要通读一遍,了解内容的大概,知道讲了什么事情,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要能找出新的知识点,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记下来或者做出标记,查抄工具书对阅读中不会的字词自我解决,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多问几个问什么,如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语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等。预习离不开朗读,朗读能强化学生的语感,理顺教材内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针对有的学生不喜欢预习,应付了事的态度,可以布置预习提纲,然后在课上检查,能起到督促作用。
  (二)加强课后复习的学法指导。复习是学完一课后最好的学习环节,是为了防止遗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于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随着记忆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复习次数可以减少,间隔的时间适当放长。如果不及时复习,在用到时又要回头去学习,学习费力不讨好。复习还要讲究整体性,因为知识是一个整体,前后都有紧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正是这个道理。在复习时,要善于进行总结归纳,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如对比、类比等,这样复习起来就很容易掌握。复习要有时间规划,可以制定周复习计划、月复习计划,把这周、这个月的学习内容、考试测验,学习上的遗漏、错误进行梳理、巩固。
  二、授予方法,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有这样一段话,要落实这种理念,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可见,授予方法,才是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核心关键。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习内容加强学法指导,把授知识和授方法结合而进行。
  (一)教师示范,展示学法。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因此,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二)回顾小结,归纳学法。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如在学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我就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做的?”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会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三、注重激励,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小学生在克服不好玩的特征,我们就应注重激励,给他们学习打气,增强学习动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快乐。对此,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在预习或复习等学习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功进行赏识点赞。对于忽视对学生预习的评价激励,造成学生对预习没有积极性,不感兴趣的做法都是不对的。我们要注意力。
  总之,小学语文中的学法指导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上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掌握了学习的钥匙,不会感到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困难的事情,而会全心投入进行,勇于克服困难,提高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润浓,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学周刊,2011年。
  [2]杨家荣,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安徽教育,1997年。
  [3]孙根菊,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J].新课程,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