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王 健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里岔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音乐自身包含着很多的乐趣和情感,通过音乐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透过音乐对人文理念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本文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谈一下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当前国内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并未对音乐教育本身的功能进行深入的挖掘,也未真正地认识到当前国内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艺术性、特殊性,反而将小学音乐教学与小学阶段的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简单结合,甚至没有专门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音乐课程自身的艺术特征逐渐被淡化,有时甚至被抹杀掉了,这与国内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宗旨不相符(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应当以音乐审美为中心、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全过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他们的人格),偏离了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目标。对于部分小学而言,严重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部分音乐老师只是将音乐教学作为手段,将小学音乐的益智性、辅德功能,视为音乐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部分小学教师对音乐教材中的知识、技能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音乐能力、兴趣等内在联系理解不到位,只是将音乐课程教学作为一门娱乐课程而已。在此种情况下,严重忽视了小学生全面音乐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音乐性是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根源。
二、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策略探究
1、营造良好音乐氛围,促进创新教育
对于音乐学科来讲,审美是学科的特色,审美教育是学科教学的特殊部分。要促进创新教育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落实,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教学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利用有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美化,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美化教师环境,让小学生从进入音乐教师的那一刻起就找到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美感。用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小学生全情投入,有利于教学活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手与动脑,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爱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墙上挂一些山水画与音乐家的生活图像,让小学生在进入教室之时,有一种走入音乐殿堂的感觉。通过音乐教学环境的创新,促进教学氛围改变,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
2、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方式创新
一般而言,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教学内容约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这一比例非常大,而且其中还涉及戏曲欣赏、器乐欣赏以及曲艺欣赏等方面的内容。乐器欣赏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西洋交响乐、民族管弦乐;民族乐器合奏教学过程中,又包含丝竹乐、吹打乐在内的五个主要乐种;乐曲中还涉及几十种古今中外的乐器音色。对于这些音乐教学内容,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欣赏和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即通过放映录像带的形式,传达教学内容。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学生们可对乐队演奏过程中的规模、阵容以及指挥者的风格和手势一目了然;同时,对音乐情感形象、乐器音色以及演员们的道具服装和演唱过程中的动作表情,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也能够听得真真切切。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开阔视野、增长学生们的见识,而且还可以享受艺术之美。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理念创新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有些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的时候教师偶尔唱错了音,小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没有强迫性以及权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现代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开展创新教育,这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和观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创新教育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具体体现。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和改进思想、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的新时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当前国内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并未对音乐教育本身的功能进行深入的挖掘,也未真正地认识到当前国内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艺术性、特殊性,反而将小学音乐教学与小学阶段的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简单结合,甚至没有专门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音乐课程自身的艺术特征逐渐被淡化,有时甚至被抹杀掉了,这与国内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宗旨不相符(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应当以音乐审美为中心、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全过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他们的人格),偏离了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目标。对于部分小学而言,严重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部分音乐老师只是将音乐教学作为手段,将小学音乐的益智性、辅德功能,视为音乐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部分小学教师对音乐教材中的知识、技能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音乐能力、兴趣等内在联系理解不到位,只是将音乐课程教学作为一门娱乐课程而已。在此种情况下,严重忽视了小学生全面音乐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音乐性是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根源。
二、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策略探究
1、营造良好音乐氛围,促进创新教育
对于音乐学科来讲,审美是学科的特色,审美教育是学科教学的特殊部分。要促进创新教育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落实,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教学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利用有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美化,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美化教师环境,让小学生从进入音乐教师的那一刻起就找到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美感。用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小学生全情投入,有利于教学活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手与动脑,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爱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墙上挂一些山水画与音乐家的生活图像,让小学生在进入教室之时,有一种走入音乐殿堂的感觉。通过音乐教学环境的创新,促进教学氛围改变,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
2、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方式创新
一般而言,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教学内容约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这一比例非常大,而且其中还涉及戏曲欣赏、器乐欣赏以及曲艺欣赏等方面的内容。乐器欣赏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西洋交响乐、民族管弦乐;民族乐器合奏教学过程中,又包含丝竹乐、吹打乐在内的五个主要乐种;乐曲中还涉及几十种古今中外的乐器音色。对于这些音乐教学内容,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欣赏和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即通过放映录像带的形式,传达教学内容。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学生们可对乐队演奏过程中的规模、阵容以及指挥者的风格和手势一目了然;同时,对音乐情感形象、乐器音色以及演员们的道具服装和演唱过程中的动作表情,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也能够听得真真切切。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开阔视野、增长学生们的见识,而且还可以享受艺术之美。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理念创新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有些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的时候教师偶尔唱错了音,小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没有强迫性以及权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现代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开展创新教育,这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和观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创新教育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具体体现。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和改进思想、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的新时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