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服务

【作者】 罗丽萍

【机构】 四川省仪陇县新政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教学最终目标就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我们应搭建能力培养平台,让学生多读、多问、多思、多说,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服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素养  培养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新课改的主要追求,也是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那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呢?这不仅需要我们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根据学科特征搭台,让学生多读,多说、多问和多思,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地建构语文知识。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被动个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主动者。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怎样教”,还应注意到学生的“怎样学”,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服务。
  一、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多朗读
  朗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人尚且知道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可我们现在为了“应试”而淡化了朗读的运用。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认为朗读速度太慢,太费时间,而且效果不明显。其实不然,很多课文都不需要我们重点讲解,学生是能读懂的,毕竟语文是读懂的,而不是记得别人心得就可获得语文素养培养的。要知道,读是学生走进语文的有效方法,是打开语文殿堂的钥匙。我们可以试想,如果一个人连书都读不好,又怎么算是学好了语文?语文素养又如何能体现。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把读的时间留足,才能达成新课标中的“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要求。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请学生听录音故事,使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录音故事朗读产生兴起,并愿意学,愿意读。在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集体读课文,使他们个个参与读书。同时请他们在读的时候,仔细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我们要知道,加强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本应有的重要内容,很多东西是在读中悟出来,而不是我们老师通过讲能达到的。“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加工的过程,主要是把来自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和来自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共合,从而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由此可见,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中“读”的作用,并努力把视觉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在反复朗读中引导他们读通、读懂、读出兴趣、读出成效。
  二、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多表达
  表达是一种语文实践,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或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作用。从目前语文教学来看,太多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口头表达,“说”的训练更没有注重。我们知道,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加快,“说”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说”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体现,“说”的过程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感符通过语言转化为一种外部的形式,这过程包合了其对语言的理解与生成的过程,反映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加之语文是母语,培养学生说话、表达能力是其重要任务,当然也是其学科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就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们要充分抓住教材,创设“说”的情境,搭建“说”的平台,引导学生多说。写作表达也同样如此。
  三、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多问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作为奠基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能问、善问也是其重要的教学目的。但现行学生敢问的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年级增高,问的主动性越来差。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越来越需我们培养学生勇气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心理重建过程,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在我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努力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虽然弱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至少课题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故事情节的兴趣。
  四、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多思考
  学贵有思患无疑。思、疑都是启动思维参与学习的有效策略,都是促进学生学有效果的重要方法。但我们现行学生思、疑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主动思、疑的习惯,当然也没方法,导致学生读书上时嘴过无痕,说话时言不过脑,观察时眼无神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多思多质疑的习惯和方法,让他们学会思考,能质疑学习。实践中,通过抓住文眼质疑、中心句质疑、承上启下句质疑,这样培养学生思疑习惯,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多思习惯。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教有疑”策略来开启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多问多思,也是良好的促进办法。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学前导思,学中激思,学后反思,让“思”伴随整个学习过程,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就应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埋单。上文中的朗读、表达、问难、思考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关键词,作为既是途径,又是追求的语文教学,我们应加强于此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春林,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核[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
  [2]李一峰,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语文能力[J].语文建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