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 高 丽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这足以说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职责。小学低段(1-3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习惯 ??培养?? 数学低段
一、 当前儿童学习习惯的状况
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时期的学习实践过程里逐渐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律行为倾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高,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我从事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工作已经六年,回顾这几年的教学历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习惯决定成败。那些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往往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反之则不然。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的好习惯就像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款,它的利息将使人终生受益;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怎么还也还不清,将使人终生受害,甚至逼人走向歧途!”面对踏入小学校门不久的孩子,作为教育者重要角色的教师和家长们,在平时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就应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紧张而忙碌的学校生活,成为一位合格甚至优秀的小学生。 可是,目前的现状是有些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的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孩子家里过分宠爱,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视。有些孩子,他们虽然聪明,但往往习惯很差,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效果欠佳。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讲话或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有的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哪里说话哪搭茬儿;有的在家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这些小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自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成绩。
二、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策略
(一)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日常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人格的主阵地,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从偏重于灌输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活动。特别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既要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严格要求,又要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在孩子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指导学习方法。 1.培养孩子学会倾听,乐于表达自己。 倾听与表达是与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低段学生自律能力弱,自我意识强,上课时往往不爱听别人讲,喜欢自己讲。但在讲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语言组织能力差。说与听是相互支撑的,学会倾听,善于表达,需要教师精心培养。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是最好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沉下心来聆听学生的表述。教师对学生的“说”与“听”要做出科学的要求和合理的评价。在培养学生倾听意识的同时,要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分类”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在明白图意的基础上用数说一句话,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一共有几个图形,有几种颜色,有几种形状。然后请小朋友动手操作,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最后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有的说是按颜色分的,有的说是按大小分的,还有的说是按形状分的,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分类标准不同,就有不同的结果。上课时经常问:“你能看图说一说吗?”“你还能怎样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说的好”……培养学生将操作过程、观察过程、质疑过程说出来。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还能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习惯。 在每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节课就应对学生讲清基本的课堂常规,如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不做小动作、不讲话,该动的时候可以自由行动,该说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该静的时候就必须安静等等。这些常规的培养要在每堂课上落实,如:请小朋友们打开数学书,翻到第10页,再拿出铅笔。一定要求学生在听清、听完要求之后再行动。否则学生将如一盘散洒,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如:当学生讨论结束后,老师让学生停下时学生就必须停下,并马上坐好,准备交流,这时教师组织教学时可以说:“一二停”,也可以说些暗示语。
3.培养孩子仔细阅读,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低段数学的作业中,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审题能力有限,有些学生常依赖教师的读题和提示,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在这时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解题欲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形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例如我们一年级有这样的练习:在一幅情景图中,告诉你总数和其中一部分,叫你求出另一部分,很多学生经常把算式要么写成加法,要么把减数和差颠倒过来,对题意不理解,不知道要求什么。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阅读题意的能力呢?虽然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但可在老师的帮助下读题,也可让个别识字较多的学生读题。例如教材首先出现的是介绍“小精灵”等卡通人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知道了新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独立阅读题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着例题说说这道题目要我们做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要仔细地阅读文本,看懂意思,逐步培养孩子认真阅读,独立思考,理解题意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检查,有错有改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书写工整,独立完成。从学生刚一入学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到字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每当作业本发下来以后都要求学生认真检查错的原因,及时改正,逐步养成习惯。
5.培养孩子爱问的习惯。 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情,又可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和氛围对孩子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在校园环境布置、硬件设施等方面,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爱读书、爱学习的气氛。同时,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感、知识、技能、能力融于一体的儿童文化活动,使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在生活中求知。要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班风,而良好的班风形成的关键是在班里树正气,杀歪风。从第一天第一个人第一件事抓起,如新搬一个教室后,主动打扫教室、关门窗等情况,大力宣传表扬。相反,第一个人第一件不关心集体的事,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以后每天只要发现正反面情况,及时表扬与攻击。除抓典型外,还要辅之以名人事迹、名人名言,以理服人,让学生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让学生明白正气形成,班风自成,班风形成,学业自成。学校要将学习习惯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实在课堂教学上,课外活动上,教育环境上,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积极通过开展“克服一个薄弱点,养成学习好习惯”竞赛,作业展评,书写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丰富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班级环境布置方面,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爱学习的气氛,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小朋友竞争意识。如在班级里设立“雏鹰学飞”“成长树”等园地,遵循习惯养成的规律,从点滴做起,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及时强化,使其最终形成习惯。
(三)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得与自己养成的坏习惯做斗争,并用新的良好习惯代替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一方面,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家庭教育讲座、家校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让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及时巩固学校学到的习惯,从而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讯的发展,使家校联系变得异常方便。“校讯通”“飞信”等各种业务使我们如虎添翼。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相差并不很大,关键是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之中,良好的习惯又是最重要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小学低段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只要我们引导得法,训练到位,常抓不懈,就可以使良好的习惯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扎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学习习惯 ??培养?? 数学低段
一、 当前儿童学习习惯的状况
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时期的学习实践过程里逐渐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律行为倾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高,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我从事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工作已经六年,回顾这几年的教学历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习惯决定成败。那些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往往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反之则不然。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的好习惯就像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款,它的利息将使人终生受益;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怎么还也还不清,将使人终生受害,甚至逼人走向歧途!”面对踏入小学校门不久的孩子,作为教育者重要角色的教师和家长们,在平时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就应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紧张而忙碌的学校生活,成为一位合格甚至优秀的小学生。 可是,目前的现状是有些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的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孩子家里过分宠爱,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视。有些孩子,他们虽然聪明,但往往习惯很差,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效果欠佳。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讲话或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有的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哪里说话哪搭茬儿;有的在家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这些小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自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成绩。
二、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策略
(一)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日常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人格的主阵地,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从偏重于灌输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活动。特别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既要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严格要求,又要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在孩子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指导学习方法。 1.培养孩子学会倾听,乐于表达自己。 倾听与表达是与人合作交流的基础。低段学生自律能力弱,自我意识强,上课时往往不爱听别人讲,喜欢自己讲。但在讲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语言组织能力差。说与听是相互支撑的,学会倾听,善于表达,需要教师精心培养。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是最好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沉下心来聆听学生的表述。教师对学生的“说”与“听”要做出科学的要求和合理的评价。在培养学生倾听意识的同时,要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分类”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在明白图意的基础上用数说一句话,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一共有几个图形,有几种颜色,有几种形状。然后请小朋友动手操作,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最后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有的说是按颜色分的,有的说是按大小分的,还有的说是按形状分的,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分类标准不同,就有不同的结果。上课时经常问:“你能看图说一说吗?”“你还能怎样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说的好”……培养学生将操作过程、观察过程、质疑过程说出来。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还能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习惯。 在每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节课就应对学生讲清基本的课堂常规,如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不做小动作、不讲话,该动的时候可以自由行动,该说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该静的时候就必须安静等等。这些常规的培养要在每堂课上落实,如:请小朋友们打开数学书,翻到第10页,再拿出铅笔。一定要求学生在听清、听完要求之后再行动。否则学生将如一盘散洒,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如:当学生讨论结束后,老师让学生停下时学生就必须停下,并马上坐好,准备交流,这时教师组织教学时可以说:“一二停”,也可以说些暗示语。
3.培养孩子仔细阅读,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低段数学的作业中,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审题能力有限,有些学生常依赖教师的读题和提示,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在这时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解题欲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形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例如我们一年级有这样的练习:在一幅情景图中,告诉你总数和其中一部分,叫你求出另一部分,很多学生经常把算式要么写成加法,要么把减数和差颠倒过来,对题意不理解,不知道要求什么。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阅读题意的能力呢?虽然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但可在老师的帮助下读题,也可让个别识字较多的学生读题。例如教材首先出现的是介绍“小精灵”等卡通人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知道了新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独立阅读题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着例题说说这道题目要我们做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要仔细地阅读文本,看懂意思,逐步培养孩子认真阅读,独立思考,理解题意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检查,有错有改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书写工整,独立完成。从学生刚一入学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到字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每当作业本发下来以后都要求学生认真检查错的原因,及时改正,逐步养成习惯。
5.培养孩子爱问的习惯。 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情,又可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和氛围对孩子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在校园环境布置、硬件设施等方面,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爱读书、爱学习的气氛。同时,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感、知识、技能、能力融于一体的儿童文化活动,使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在生活中求知。要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班风,而良好的班风形成的关键是在班里树正气,杀歪风。从第一天第一个人第一件事抓起,如新搬一个教室后,主动打扫教室、关门窗等情况,大力宣传表扬。相反,第一个人第一件不关心集体的事,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以后每天只要发现正反面情况,及时表扬与攻击。除抓典型外,还要辅之以名人事迹、名人名言,以理服人,让学生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让学生明白正气形成,班风自成,班风形成,学业自成。学校要将学习习惯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实在课堂教学上,课外活动上,教育环境上,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积极通过开展“克服一个薄弱点,养成学习好习惯”竞赛,作业展评,书写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丰富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班级环境布置方面,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爱学习的气氛,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小朋友竞争意识。如在班级里设立“雏鹰学飞”“成长树”等园地,遵循习惯养成的规律,从点滴做起,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及时强化,使其最终形成习惯。
(三)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得与自己养成的坏习惯做斗争,并用新的良好习惯代替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一方面,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家庭教育讲座、家校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让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及时巩固学校学到的习惯,从而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讯的发展,使家校联系变得异常方便。“校讯通”“飞信”等各种业务使我们如虎添翼。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相差并不很大,关键是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之中,良好的习惯又是最重要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小学低段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只要我们引导得法,训练到位,常抓不懈,就可以使良好的习惯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扎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