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作者】 周宏英
【机构】 湖北省恩施市江城希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对教师教学知识的引导及教学质量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进行引导与启发,从而在最基础的环节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因此就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展开探究,并总结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问题的重点提问融入及提升其有效性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的形式略显单一,缺乏针对性,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模式化和机械化倾向,未能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提问教学策略的应用,以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与热情,帮助其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其认知能力,最终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课堂提问要做到重点突出
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也就是说不能满堂灌,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一言堂”,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教师上课喜欢不分主次,不管难易,处处进行提问。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在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懂了吗?”……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例如,在“小数除以小数”这节课,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处理上,至于多位数除法和小数除以整数都是旧知识应放在次要位置上。如果教师在如何试商、如何计算上反复提问,这样就会既冲淡了主题,又让学生抓不住重点。这节课要突出这样的训练:已知86.4÷36=2.4,口算以下题目:8.64÷3.6=0.864÷0.36=86.4÷3.6=?当学生回答出8.64÷3.6=2.4时,教师就可以提问:“你们是怎样口算的?”这样的提问既锻炼的学生思维的敏锐程度,又能使学生把握住小数除法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掌握小数除法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关于除数和被除数同样扩大或缩小相应的倍数积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二、设计“生活化”问题
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高效化,教师理应结合教学课题,添加即时信息,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认知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在解析小学“生活中的数”这章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字,认知数的作用和重要意义,然后,结合本章课题“可爱的校园”“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和“文具”,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实物,让学生通过计数的方式来判断学校的教学楼层,浅谈家园中的數字,合计自己喜欢的玩具种类,计算小猫钓了多少条鱼,并制作文具清单,核算自己所用的文具价格,为文具分类(分别列出自己有几支铅笔、几块橡皮等)。在讲解“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结合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整合生活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超市调查日用商品(大米、蔬菜、小米、水果、油盐酱醋等)的价格,制作报价单。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报价单的内容,将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数据输入多媒体课件中,像4.50元、2.30元、8.75元、6.37元、10.82元、3.80元等,接着提问学生:“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有什么作用?2.30元中的‘0’可以去掉吗?去掉之后对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影响?”这样既能够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活力与学生的兴趣意识,促进数学教育事业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在学生认知矛盾处提问
提问过程是解释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的解决,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抓住问题的本质,使学生不但能理解、巩固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们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能否在若干组数据中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反复变化和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吴正宪老师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在小结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后并未就此止步,以“某公司招工时承诺员工平均工资不低于1000元,而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工资只领取了800元。该受聘者走上法庭打官司”的现实事例,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官司能打赢吗?”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加深对平均数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让学生的平均数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实际的应用。因此,只有针对学生认知矛盾的地方来提问,让学生在正确和谬误中作比较、辨是非,突出问题的本质差异,才能提高思维的精确度。
四、提问要与知识间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精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他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首先,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其次,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次,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肯定
小学生年纪较小,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尤其是亲友和教师对他们的鼓励与肯定。教师应在学生回答提问后对学生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使学生更有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在上“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先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学生如何求得它的面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着手思考面积计算方法。学生A:“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很好,面积公式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好点子吗?”学生B:“我认为可以利用补或拆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平行或拆解成其他形状,再求面积。”教师:“这是一个很新颖的解题角度,很棒,同学们可以学习这种方法。”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解题思路都给予了肯定回答,给学生一定的鼓舞,有利于学生继续深入分析问题和思考其他解题办法,同时也为没作答的学生增添信心。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心理,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往更高的知识层面思考问题。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艳.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04).
[2]石颐园.关于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0).
[3]宋孚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5(30):96-9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的形式略显单一,缺乏针对性,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模式化和机械化倾向,未能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提问教学策略的应用,以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与热情,帮助其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其认知能力,最终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课堂提问要做到重点突出
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也就是说不能满堂灌,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一言堂”,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教师上课喜欢不分主次,不管难易,处处进行提问。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在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懂了吗?”……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例如,在“小数除以小数”这节课,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处理上,至于多位数除法和小数除以整数都是旧知识应放在次要位置上。如果教师在如何试商、如何计算上反复提问,这样就会既冲淡了主题,又让学生抓不住重点。这节课要突出这样的训练:已知86.4÷36=2.4,口算以下题目:8.64÷3.6=0.864÷0.36=86.4÷3.6=?当学生回答出8.64÷3.6=2.4时,教师就可以提问:“你们是怎样口算的?”这样的提问既锻炼的学生思维的敏锐程度,又能使学生把握住小数除法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掌握小数除法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关于除数和被除数同样扩大或缩小相应的倍数积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二、设计“生活化”问题
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高效化,教师理应结合教学课题,添加即时信息,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认知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在解析小学“生活中的数”这章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字,认知数的作用和重要意义,然后,结合本章课题“可爱的校园”“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和“文具”,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实物,让学生通过计数的方式来判断学校的教学楼层,浅谈家园中的數字,合计自己喜欢的玩具种类,计算小猫钓了多少条鱼,并制作文具清单,核算自己所用的文具价格,为文具分类(分别列出自己有几支铅笔、几块橡皮等)。在讲解“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结合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整合生活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超市调查日用商品(大米、蔬菜、小米、水果、油盐酱醋等)的价格,制作报价单。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报价单的内容,将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数据输入多媒体课件中,像4.50元、2.30元、8.75元、6.37元、10.82元、3.80元等,接着提问学生:“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有什么作用?2.30元中的‘0’可以去掉吗?去掉之后对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影响?”这样既能够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活力与学生的兴趣意识,促进数学教育事业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在学生认知矛盾处提问
提问过程是解释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的解决,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抓住问题的本质,使学生不但能理解、巩固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们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能否在若干组数据中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反复变化和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吴正宪老师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在小结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后并未就此止步,以“某公司招工时承诺员工平均工资不低于1000元,而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工资只领取了800元。该受聘者走上法庭打官司”的现实事例,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官司能打赢吗?”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加深对平均数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让学生的平均数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实际的应用。因此,只有针对学生认知矛盾的地方来提问,让学生在正确和谬误中作比较、辨是非,突出问题的本质差异,才能提高思维的精确度。
四、提问要与知识间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精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他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首先,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其次,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次,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肯定
小学生年纪较小,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尤其是亲友和教师对他们的鼓励与肯定。教师应在学生回答提问后对学生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使学生更有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在上“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先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学生如何求得它的面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着手思考面积计算方法。学生A:“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很好,面积公式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好点子吗?”学生B:“我认为可以利用补或拆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平行或拆解成其他形状,再求面积。”教师:“这是一个很新颖的解题角度,很棒,同学们可以学习这种方法。”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解题思路都给予了肯定回答,给学生一定的鼓舞,有利于学生继续深入分析问题和思考其他解题办法,同时也为没作答的学生增添信心。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心理,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往更高的知识层面思考问题。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艳.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04).
[2]石颐园.关于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0).
[3]宋孚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5(30):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