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朱 平
【机构】 四川省安岳县教育局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信息技术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只要我们科学设计,有效整合其中,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实现实验教学目的,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 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着力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增多,知识容量自然变大,迫使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的适应他们学习特点,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知识。随着教育信息化春天的来临,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走进我们视野,成为我们创新教学手段,建构高效课堂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也是信息技术从此与课堂结缘就开始了征途。这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而且,只要科学合理运用这种手段,还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增加学习创新意识和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化学教学,谈谈信息技术与之整合的实践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大屏呈现,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指南,同时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让学生在实验前明确该实验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到的具体要求,这对于减少学生实验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运电子白板的大屏来呈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实验前将教学目标等制成字幕,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了解所用器材的构造、性能和注意事项。这样,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而且也为实现实验教学的优化找到了良好方法。
二、运用于模拟危险实验中,有利于增强实验操作安全性
我们知道,化学实验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气体易燃、易爆,有关强酸、强碱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一旦有误,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实验,严重的还会出现意外事故。虽然老师在演示时一再强调,但还是有学生听而不见,出现一些不按要求的操作。因此,实验操作前,我们有必要运用多媒体作方法的模拟演示,特别是通过正误两种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点,让学生观察、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准确规范。这样,即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又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的帮助。如初中化学实验中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在点燃氢气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在实验前播放动画显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真实而形象的说出违反操作规定的严重后果,这比老师“纸上谈兵”反复强调要印象深刻的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的直观理解,又使学生在以后做相关实验时得到启迪,使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有利于提高实验观察对比性
观察是是实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对比分析几种实验差别是的有效平台。要知道,很多实验需要对现象对比才能得出结论。但由于一些实验现象差别不大,对比起来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现象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印象深刻。又如化学实验中有关气泡形成、颜色变化、沉淀产生等对比实验,借助大屏呈现来完成就会更加清晰明了,更利于学生观察,以及观察中的对比分析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实验现象可视性
我们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综合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抽象,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知道,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因此,但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但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就能直观形象的再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知到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现象等,由于这些实验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大多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再做一次实验又浪费时间。于是我们可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采取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使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方法,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意义重大。不过,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手段的地位,即辅助性,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用之替代师生对话: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实验教学目的,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将抽象的现象概念化、直观化、实验化,降低知识学习难度,让学生快速建构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实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向存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
[2]马咏梅,刍议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
[3]田祥林,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时代,2014年。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 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着力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增多,知识容量自然变大,迫使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的适应他们学习特点,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知识。随着教育信息化春天的来临,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走进我们视野,成为我们创新教学手段,建构高效课堂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也是信息技术从此与课堂结缘就开始了征途。这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而且,只要科学合理运用这种手段,还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增加学习创新意识和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化学教学,谈谈信息技术与之整合的实践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大屏呈现,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指南,同时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让学生在实验前明确该实验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到的具体要求,这对于减少学生实验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运电子白板的大屏来呈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实验前将教学目标等制成字幕,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了解所用器材的构造、性能和注意事项。这样,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而且也为实现实验教学的优化找到了良好方法。
二、运用于模拟危险实验中,有利于增强实验操作安全性
我们知道,化学实验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气体易燃、易爆,有关强酸、强碱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一旦有误,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实验,严重的还会出现意外事故。虽然老师在演示时一再强调,但还是有学生听而不见,出现一些不按要求的操作。因此,实验操作前,我们有必要运用多媒体作方法的模拟演示,特别是通过正误两种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点,让学生观察、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准确规范。这样,即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又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的帮助。如初中化学实验中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在点燃氢气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在实验前播放动画显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真实而形象的说出违反操作规定的严重后果,这比老师“纸上谈兵”反复强调要印象深刻的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的直观理解,又使学生在以后做相关实验时得到启迪,使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有利于提高实验观察对比性
观察是是实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对比分析几种实验差别是的有效平台。要知道,很多实验需要对现象对比才能得出结论。但由于一些实验现象差别不大,对比起来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现象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印象深刻。又如化学实验中有关气泡形成、颜色变化、沉淀产生等对比实验,借助大屏呈现来完成就会更加清晰明了,更利于学生观察,以及观察中的对比分析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实验现象可视性
我们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综合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抽象,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知道,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因此,但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但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就能直观形象的再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知到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现象等,由于这些实验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大多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再做一次实验又浪费时间。于是我们可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采取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使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方法,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意义重大。不过,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手段的地位,即辅助性,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用之替代师生对话: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实验教学目的,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将抽象的现象概念化、直观化、实验化,降低知识学习难度,让学生快速建构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实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向存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
[2]马咏梅,刍议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
[3]田祥林,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时代,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