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张来良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就应以新课标理念和要求开展教学,把其化为新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实到实践中,让学生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课堂教学
  从新课标出台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在积累,在反思,虽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但与新课标要求还存有一段距离,这也是我们一直走在新课标践行路上的原因。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在这样环境下进行的一场课改行动,这为我们落实新课标“让人人获得有用的数学学习,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找到了突破口。这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教学的最宏大目标。为了有效落实这一目标,我们还必须断续探索实践。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达成这一目标的实践策略。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激发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这一主体理念是新课标与传统教学的首要区别,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观就是要教师致力于教,服务于学。为此,我们教师应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逐步转变角色,应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学生的指导者和信息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帮助者、课堂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可能得到充分激发,主体作用才可能发挥出来,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中起到积极作用。实践中,可起到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策略有多种,其中注重兴趣培养和情感激发是最好的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深入学习的主动性。
  二、摒弃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
  以新课标为指导的新课改,创生了很多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有的的确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有效性很高。但也不乏个别华而不实的课堂,学生看似很活跃,但收效甚微,学生没得到实质性训练。因此,在践行新课标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有效性,追求实效性,这是我们摒弃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那就要注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实效性,不能为夺评委眼球而施虚而不实的花架子,那就没有必须了。因此,我们数学老师不能只去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做法,这种务虚的教法是行不通的,必然会贻误学生。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事,来不得任何的弄虚作假。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也。”因为,这使教师习惯于在学生面前扮演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师者”之风采,却浑然不顾课堂的效益。特别是数学教师,那课文中生动的情节总会让一些教师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但这博古通今、天马行空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学生佩服的眼光之外,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得到。
  三、应多搭建数学实践的平台
  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内化为能力都必须经过实践训练才能形成技能。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实践训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教学不应该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行为。”要知道,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大量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后,我们就可搭建动手操作平台,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边形,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还不能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应当鼓励学生再认真探索一下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这样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不是更好的数学教育吗?
  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一贯的教学主张,对于数学学习,更注重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新课标倡导合作探究式教育。我认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式教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探究式教学,其效率必然是低下的,学生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研究。而有效的探究式教学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呢,可以来自接受性学习,也可以来自探究式教学,但主要是来自接受性学习。另一方面,探究式教学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体经验作支柱,而探究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具体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式教学又是接受性学习的基础。再者,在探究性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使知识及其运用策略得到巩固并获得新的理解。同时,探究式教学在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探究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要途径。显然,这些作用都是接受性学习所不能替代的。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获得了生动发展,取得了不错效果。特别是在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更是在“让学生获得良好数学教育”中发挥了积极效果。因此,在接下来的新课标践行中,我们将继续以新课标理念和要求开展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获得更优质的数学教育,以更好地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汤玉林,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3年。
  [2]眭礼文,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才智,2014年。
  [3]朱家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J].速读旬刊,2015年。
  [4]林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