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 姚建章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大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实施,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严重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新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能力、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素质,而且,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发展这为我们初中化学课的教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和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这些要求,关键是在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才能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本人针对初中化学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    搞好初中化学教学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使受教育者成为跨世纪的高素质的接班人,就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而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 要成为一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下的合格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并完善自我。
   首先,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观念要更新,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树立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新人才的教育观。初中化学大纲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见初中化学教学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必须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建设。
   其次,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化学专业和教育专业知识领域上不断充实自己。由于受到现行教育体制的限制,初中化学教师长期在初三任教,容易形成知识的狭隘及教法上的单一。所以要不断的学习教材,钻研大纲,提高自身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熟练的掌握教材,明确整个教材体系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研究初中化学教材的基础知识,还要研究高一级教材同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即要在更高层次上来看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为适应素质教育,对初中化学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知识要不断的更新,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要具备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教师应该不断的接受继续教育和积极进修,拓宽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由单科性向多科型转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成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进行教学将成为历史。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化学教师必须熟悉现代教学手段的理论以及操作的技能。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如电脑、录像、投影等同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模型等合理结合,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三,要结合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实践,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初三学生学习化学往往是凭兴趣出发,开始学习积极性较高,随着学习的深入困难的增多,许多学生产生了畏难的情绪,有的甚至发展到厌学,所以化学教师要深入到班级研究学生。教学是双边活动,如果只凭经验进行教学,不了解自己面对的对象,是盲目的教学实践活动,效果是肯定不会好的。要不断开发学生的优点,发掘他们品质上、智力上的优势,找准学生的知识缺陷及其形成的原因。只有对学生了如指掌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第四,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教学研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先导的作用,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化学教育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善于总结自身教书育人的策略和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只做“教书匠”,而要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实施,教师要有紧迫感。只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形式的需要,才能搞好初中化学教学。
   二、加强实验教学    落实素质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生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进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合提高,显示学生在受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 在化学实验中提高文化科学素质
  1、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因为在化学实验中,不管条件的好坏,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实验都亲手操作并了解透彻,因此要做好实验和适应教学发展的趋势,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意识,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发挥实验的能动性,反反复复的强调以加深学生的识记能力。例如,在讲浓硫酸的稀释时,先辅助的做一些浓硫酸的强酸性、腐蚀性的实验,然后:让学生感触到稀释过程为放热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密度的大小,懂得稀释前后顺序和前因后果;讲明违反规范性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板书小结说明。这样,学生对实验有了充分认识,懂得了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学生实验中,认识到不遵章守规的危害,就会避免一些学生抱着试一试的逆反心理违反浓硫酸稀释的先后顺序。实验就在学生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就有了一定的思维趋势和实验意识。实验意识的培养,是充分发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是一种符合社会要求的技能培养,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也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观察,从中得到训练。如教师把演示实验分解成学生实验、利用电化手段放大微小实验、布置可行的家庭小实验、填补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实验、成立课外实验小组等,都能使学生增加实验和观察机会。在观察中要求学生养成手动、眼观、耳听、鼻嗅、脑想的良好习惯。例如,每次做实验前要告诉学生实验名称、实验目的、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实验完毕后观察到的现象(即实验前、实验进行中、实验完毕三个阶段)。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正确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使学生逐渐养成对所见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有序的观察方法,总结观察事物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加深记忆。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教师先介绍装置和反应原理,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按阶段进行观察,教师要检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反应前试管中的固体为黑色,试管壁上无水珠,当通一会氢气再加热后,试管中的固体变红色,试管口有小水珠生成。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每次实验后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如下训练:用化学语言口头或书面表达的形式按现象发生顺序讲出整个实验现象,尤其是细微现象和瞬间现象,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提高分析能力;指出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失败的原因,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1—2个练习题,以巩固实验内容。经过长期培养,会促使学生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之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能激发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有力的改变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及重知识学习而轻实验实践的状况,有利于学生成为手脑并用的和谐发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