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引生活之源泉,写灵动之作文——浅谈如何增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杨红梅

【机构】 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众所周知,作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丰厚的素材储备,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现实写作中,不难看到很多学生缺少相应的素材积累与运用能力,举屈原就是投汨罗,提司马迁就是受宫刑;写李白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谈苏轼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些已用得极其俗滥的材料淹没了本该鲜明的个性,非但不能增添文章本该极富文化底蕴的芳华之质,反而使其散发出幼齿与肤浅的腐浊之息。
  这一点,与中学生的生活面过于狭窄有极大关系,参加的活动和课余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阅读的课外书籍屈指可数,缺乏积累意识,无法获得作文的生活素材。
  当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也的确花了大量时间做了不少积累工作,剪贴、摘抄、背诵,各种积累形式层出不穷。但很多时候,量的积累没能带来质的飞跃,摘抄笔记记了一大堆,用于自己作文中的少之甚少。究其原因,跟作文教学追求表层的热闹,不注重强化学生的阅读体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习作的血肉与气象有关。
  比如,在话题作文大热的那几年,有的老师套用高考范文的结构模式,规定学生在作文的开头结尾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大段背诵所谓满分作文的开头、结尾,死记硬背某某人物颁奖词,浅层次罗列一堆名人名言……结果催生出堆砌辞藻、罗列事例、为文造情、言之无物的“预制板”文章,可谓是千人一面,读来令人味同嚼蜡。
  究其原因,跟作文教学唯高考马首是瞻,一味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无关系。例如,大搞速成班式的入格训练,如果去年考话题作文,我们平时备考就大力训练话题作文;如果去年考材料作文我们就只在材料作文训练上猛下功夫。此时,作文不再是生活的外延和内引,不再是循序渐进的积累与运用,而是数量众多的得分秘籍、是模式化的生搬硬套,结果呢?却往往陷入与今年高考作文题“躲猫猫”、“擦肩而过”的尴尬中。
  毋庸讳言,对接国家卷,适应高考题,是不断调整教学的要求,也是为学生负责的表现,但兹事体大,既不容轻慢,更不容简待。否则,高考变成了指挥棒,老师和学生随指挥棒转之,本该抒写性灵、阐发哲理的开放式作文教学就会逐渐丧失独立自主的生存发展空间,甚至催生出诸多怪象。并逐渐使作文教学逐渐缺失独立自主的生存发展空间。
  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生活天地相接壤,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人物的机会?
  在我看来,应该是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有要表达的观点,有要抒发的感情。才会有效激发写文章的欲望。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写作无一例外地与现实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这种导向的变化必须要引起我们高三作文训练的高度关注。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和Ⅲ卷的作文材料就很接地气,Ⅰ卷材料中出现了“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高铁、移动支付”等生活中常见的关键词,Ⅲ卷以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热点话题为出发点,要求考生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像这样的作文材料涵盖了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如果考生对自身所处的社会没有一点敏感度和关注度,是难以写出既有时代感又有鲜明个性的文章的。
  因此,针对新课标作文社会实践性要求一直在不断加强的这一特点,我们应引导学生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人,加强学生的实践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
  可见,要想提高学生对作文水平,仅仅靠课堂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鼓励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的进行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极大地充实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心灵。课外阅读是“杂粮”饭,营养丰富,含有增强学生素质的多种“维生素”。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每个人的阅读品质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学校就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经验交流体会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大会无疑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多年来的教学,我都注重指导学生写随笔、写短评,在写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里、想象力。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时,引导学生用理智的眼光去观察,指导学生对观察的对象进行分类。对社会的观察: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格局,新氛围,新思想,新观念等;对人的观察:除了生活在身边的人之外,还有见义勇为的英雄,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清正廉洁的人民公仆等;环境的观察:花草丛鸟,山川树木,飞禽走兽,风雨雷电,日月星辰。通过写日记,学生的思想修养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提高很快。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写随笔、写短评是一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措施。
  例如,为在作文复习中引入“生活味”,我长期开展“课前3分钟新闻评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世间万象、众生百态、人情冷暖。同时鼓励他们辩证看待,针砭时弊,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播放热点视频,如白岩松主持的评论类节目“年轮”,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撒贝宁主持的“开学第一课”栏目等等。此外,与备课组同仁一起推出“每周一闻”作文阅读板块,精心搜集、编辑近期新闻热点评论,将诸如“高铁速度”、“共享单车管理”、“校园欺凌案”等热点评论收罗其中。
  观看新闻视频、阅读热点评论并不意味着对作文复习的懈怠偷懒,而是多渠道地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并通过这些活动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活动之前有观察目标,之后亦有短评写作任务,并予以及时地评阅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训练大家语言概括和话语转换能力,让他们主动从不同视角出发观照多元社会。此外,评讲并不是写作的终点,而是鼓励大家发扬《红楼梦》中香菱“一诗三做”的精神,评讲交流之后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多次修改后再定稿。由此从而形成“阅读、观察、写作、评阅、交流、修改、定文”这一层进式的梯度训练,其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再到写作中有逻辑有深度的表达。
  一次月考中,面对专业选择应该从个人兴趣角度出发还是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的问题,很多学生都知道应从国家利益出发,却没看到二者之间的辩证联系,行文中将其对立,甚至流露出为国就一定要牺牲自我的痛苦。在评讲、交流之后,同学们逐渐认识到应从二者的辩证联系点出发辩证分析,有同学在修改后的文章中侃侃而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我们立足于国家、社会之需选择专业时,不仅满足了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更令自身价值得到了质的提升。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奋战于科研一线,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为饱受疟疾之痛的人们带来福祉,而她本人也戴上了诺贝尔奖这一耀眼桂冠!正所谓积水生渊,蛟龙方能生焉。没有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技创新的动力。心系祖国、实干兴邦,个人的需求与价值才会得到最大的实现!(《举步之间,国义为先》)”
  不难看出,极富生活气息的材料经学生阅读吸收成为他们笔下地气十足的素材,不仅增加了文章的鲜活感,还可成为范例令学生学会如何即事说理、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的思辨色彩。
  当然,生活的素材如果一直停留于学生的积累本,没有进行有效梳理、分析提炼,它们就不能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因此,这些材料的积累必须通过学生独立阅读和个性化体悟,使之内化为自己作文的血肉,成为自己的气象。
  因此,要真正提高高三作文教学的实效,就一定要落实新课标指出的“学会多角度第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视生活为源泉,引之为文,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鼓励独立思考,提倡真知灼见,积累生活的智慧,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力争写出深刻、鲜明、富有灵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