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作者】 罗 尹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其有效性源于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科学设计和合理整合。教学中,我们要将其作用发挥到最佳,就要结合语文学科特征,找到最佳作用点,科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显示了其强大的作用,特别是其直观性、能动性和交互性等功能,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还能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果,又特别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师生教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具了。随着人们对此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已有了深度整合之势。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与信息技术结缘更是首当其冲。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却很难把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当中,涉及到多个问题,需要教师不仅要有语文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学法知识,更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或技能
一、渲染气氛,促进情感共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触控电视,所以在教学某些音乐性十足的课文,并不是都用上课件,用信息技术的音频播放器播放音乐来渲染气氛,效果也很不错。例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其中就有一个片段说的是扬科从小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的内容。教学时,我们就可选用斯特劳斯的《春天的歌》来播放,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去体会大自然的一切响声,配上和弦的旋律,于是那田野里风儿“呼呼”作响声,小鸟“叽叽喳喳”叫声,青蛙“呱呱”声等等也就应运而生了。接着我又抛出一个话题:那森林里“噢咦”!“噢咦”!又是扬科听到的什么声响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学生思绪顿时一泻千里,联想翩翩。最后我又一次播放出音乐,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这一段,从学生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也陶醉在这音乐声中了。由此,使用音频播放器使学生很快地达到了我事先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手段之一。
二、朗读示范,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掌握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快慢,是语文朗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朗读、复述、表演等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从欣赏他人艺术到自我欣赏,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我们就可运用信息技术来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轻声跟录音读、模仿读、表演型的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不同任务的情感。在读描述铁罐的语句时,要随着情节的变化发展,语气要有所转变,开始是自命清高、狂妄自大、蛮横无理,瞧不起铁罐,后来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读陶罐的话时,要读出谦虚忍让、不卑不亢的语气。这样,一边听音乐一边朗读,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和升华,品味出语言的美,语言的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最后,我指导学生用合乎情理,富有再现性和创造性神情、语言、动作去表演,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扮演不同角色,而且表演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进一步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力,且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
三、再现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教学实践成果,现已成为众多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首选策略。而信息技术由于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能有效集成多种介质,如声音、图像、动画和文本,这些介质通过交互设计,便能营造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和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来,便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我要学”意识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一些具有优美的画面感的内容,我们就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我在听一位老师上《荷花》一文时,问学生见过荷花吗?大部分学生都说没亲眼见过,随后这位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幅动态的荷花图,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那“碧绿的”、“挨挨挤挤”、“大圆盘”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静态美,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四、拓宽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挤身于社会,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既能活跃学生思维活动,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我记忆犹新的是执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在设计课件时,找到有关“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的声音和视频。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播放PPT,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演示难点突破了。多媒体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其有效性需要我们科学设计,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宪,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3 年。
[2]刘茜,浅谈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电教,2013年。
[3]常静,呈现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苑教育,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显示了其强大的作用,特别是其直观性、能动性和交互性等功能,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还能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果,又特别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师生教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具了。随着人们对此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已有了深度整合之势。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与信息技术结缘更是首当其冲。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却很难把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当中,涉及到多个问题,需要教师不仅要有语文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学法知识,更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或技能
一、渲染气氛,促进情感共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触控电视,所以在教学某些音乐性十足的课文,并不是都用上课件,用信息技术的音频播放器播放音乐来渲染气氛,效果也很不错。例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其中就有一个片段说的是扬科从小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的内容。教学时,我们就可选用斯特劳斯的《春天的歌》来播放,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去体会大自然的一切响声,配上和弦的旋律,于是那田野里风儿“呼呼”作响声,小鸟“叽叽喳喳”叫声,青蛙“呱呱”声等等也就应运而生了。接着我又抛出一个话题:那森林里“噢咦”!“噢咦”!又是扬科听到的什么声响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学生思绪顿时一泻千里,联想翩翩。最后我又一次播放出音乐,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这一段,从学生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也陶醉在这音乐声中了。由此,使用音频播放器使学生很快地达到了我事先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手段之一。
二、朗读示范,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掌握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快慢,是语文朗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朗读、复述、表演等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从欣赏他人艺术到自我欣赏,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我们就可运用信息技术来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轻声跟录音读、模仿读、表演型的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不同任务的情感。在读描述铁罐的语句时,要随着情节的变化发展,语气要有所转变,开始是自命清高、狂妄自大、蛮横无理,瞧不起铁罐,后来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读陶罐的话时,要读出谦虚忍让、不卑不亢的语气。这样,一边听音乐一边朗读,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和升华,品味出语言的美,语言的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最后,我指导学生用合乎情理,富有再现性和创造性神情、语言、动作去表演,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扮演不同角色,而且表演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进一步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力,且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
三、再现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教学实践成果,现已成为众多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首选策略。而信息技术由于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能有效集成多种介质,如声音、图像、动画和文本,这些介质通过交互设计,便能营造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和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来,便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我要学”意识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一些具有优美的画面感的内容,我们就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我在听一位老师上《荷花》一文时,问学生见过荷花吗?大部分学生都说没亲眼见过,随后这位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幅动态的荷花图,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那“碧绿的”、“挨挨挤挤”、“大圆盘”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静态美,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四、拓宽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挤身于社会,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既能活跃学生思维活动,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我记忆犹新的是执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在设计课件时,找到有关“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的声音和视频。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播放PPT,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演示难点突破了。多媒体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其有效性需要我们科学设计,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宪,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3 年。
[2]刘茜,浅谈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电教,2013年。
[3]常静,呈现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苑教育,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