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依据学情施教 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 何巧茹
【机构】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第八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情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到因材施教,就是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教师帮助他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施教,这样才能做到心中学生,教有良案,在教学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了解学情 精心施教 提高质量
学生是学习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时如果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没有针对性对学情进行分析,甚至无视学情的需求,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从根据学情开始,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然后有目的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解开知识的奥秘,提高教与学质量。
一、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充分掌握学生学情
教学之前即是讲授新课之前,教师不能置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不顾,不闻不问,要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作深入的调查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学情的动向,有目的、有计划为施教作好充分的准备。
1.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为了更好为教学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做好准备,教师在讲读课文之前,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以便更好地掌握学情。如教《小鹿的玫瑰花》,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预习,发现学生最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鹿弟弟惋惜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都没看着。”他为什么这样说?二是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他又什么这样说?三是你如何体会小鹿栽玫瑰目的和意义。教师通过检查后,已经掌握学生的学情,为进行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2.个别咨询,了解学情
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采取个别咨询的方式了解学情。如教《雷雨》这篇课文之前,教师为了更准确了解学情,教师对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咨询,如在咨询一个优秀学生,他说:“教师最好用对比方法找出雷雨之前、雷雨之中和雷雨之后的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咨询一个中等学生,他认为教师抓住雷雨之前,雷雨之中和雷雨之后进行教学,让学生体现雷雨的自然景色。三是咨询差生,他认为教师先掌握课文的一些生字、生词,然后学生掌握雷雨之前,雷雨之中和雷雨之后的变化。通过对好、中、差学生进行咨询后,制订一个使全班学生都能接受的最佳教学方案。
3.问卷调查,了解学情
教师为了更全面、更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问卷的方法。如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师在预习之时,将问卷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者提出学习建议填写在问卷上,再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问卷内容,再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分类,最后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案。
二、教师在教学之时,课堂上要根据学情施教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解新课文,分析课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人施教,精心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在质疑中了解学情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了疑难问题,经过思考都没有办法解决,敢于向学生或老师提问,证明他是一个真正动脑筋,肯学习的学生。这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如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有一位学生质疑,在挑选继承人的那天,其他的孩子都捧着鲜花,而雄日手捧空花盆?是不是他不想当继承人?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教师觉得他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于是,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难题。
师:是阿!其他的孩子都手捧花盆,而雄日手捧空花盆,是不是他不想当继承人,请你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因为他经过用心培育、施肥、浇水都不发芽,这意味着他就没有机会当继承人。
生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虽然他培育不出鲜花,但是并不意味放弃当继承人?相反,说明他有信心当继承人,因为他凭着自己的良心。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家都是同样的种子,我培育不出鲜花,其他人的种子也培育不出鲜花,如果能培育出鲜花,肯定是造假?
师:你有什么依据?
生:因为国王说他的种子都是煮熟的?
师:回答很好,雄日为什么能当继承人?
生1:他手捧着空花盆?说明他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生2:他有一种的诚实精神,诚实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当国王的重要条件,国王看中他的这点,所以,他被国王挑选为继承人。
上面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关注学生的学情,当学生提出了问题后,老师马上以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由于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条件不是培育鲜花,而是注重人品。
2.在非预设教学中掌握学情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一些非预设问题,教师要认真对待,作为教师关注学情的开始,让这些非预设的问题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深化主题,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渠道。如教《我为你骄傲》一文,“我”不小心用石头砸破了老奶奶的窗,她不但不批评,反而为他而骄傲?这是为什么?当学生提出这样问题后,将要下课了,教师没有放弃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为什么老奶奶为他感到骄傲?”这时,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已经知道错了,并以实际行动去补救,为别人送报纸把攒下来的钱用来为老奶奶修理窗户,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值得让她感到骄傲。”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自己砸破了老奶奶窗户的行为是错了,他不但而且从思想上认识错误,而且从行动上进行补救,他这种诚实的品质,老奶奶为她感到骄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理解老奶奶为什么为他而感到骄傲。
3.在教学中为学生排忧解难
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要抛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如教《画家和牧童》一课,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突然有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戴嵩为什么感到非常惭愧,还说多谢你的指教?”教师不是把答案教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有一位学生说:“牧童指出他的画错了一个地方,两牛相斗时,尾巴是下垂的。”戴嵩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深入生活,认真观察,认识马的特点,掌握了画马的技巧,画艺水平不断提高。
三、教师教学之后,更要学生关注学情
一篇课文讲读完毕,不能万事大吉。教师还要对课文进行反思,反思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思对知识的掌握。如果做得不够,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和消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1. 关注学生接受知识需要
课文讲读完毕以后,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教师就要进行补救。如教《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教师检查学生只有少数学生掌握寓意,教师作了反思,原因是教师在讲解课文时用了很多时间去分析课文,却用很少的时间引导学生掌握寓意。教师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寓意。
师:青蛙在水井看见什么?
生:只看见一个小小的青天。
师:你们说,这个青天是怎样的?
生:是无边无际的。
生2:是一望无际的。
师:为什么青蛙不听小鸟的话呢?走出水井看一看?
生:因为它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所以一错再错。
师:对,你们从青蛙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生1:看待问题要考虑更全面,更周到。
生2:看待问题要从长远角度去思考。
生3:有时还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师:你们回答很好,你们把它归纳起来,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生:做什么事,思考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远,思考问题更全面,更周到,多听别人意见,做起事来才不会出差错。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寓言的寓意。事实说明,教师教后,必要对所教的课文进行反思,并及时补救,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扎实,更加有成效。
2. 关注学生知识拓展的需求
有的课文篇辐短小,但是寓意深刻,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后,为了拓宽课文的底蕴,必须拓宽课文内容。如教完《我选我》这篇课文。将要下课了,突然,小东站起来说:“王宁讲完了他为什么我选我做劳动委员,为什么教室响起一片掌声?”有的学生说:“因为王宁愿意为班集体服务,他的精神得到同学们赞赏。”有的同学说:“王宁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真诚为班奉献的精神同学们很敬佩。”也有的同学说:“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怕困难,勇于挑起劳动委员的重担,他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从学生的发言中,王宁愿意担任劳动委员这件事,进一步提升王宁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学生奉献,为班服务的精神,突出中心,提升了课文的主旨,加深了课文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教学是否成功,在教学之前一定要从关注学生的学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做到加强引导,耐心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张开翅膀,在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毅 《加强语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教学》 2013年第1期
2.张小璞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发散思维培养教育》 《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
3.董关利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有个性》 《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135期
4.项莉利 《加强阅读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8期
关键词:了解学情 精心施教 提高质量
学生是学习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时如果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没有针对性对学情进行分析,甚至无视学情的需求,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从根据学情开始,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然后有目的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解开知识的奥秘,提高教与学质量。
一、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充分掌握学生学情
教学之前即是讲授新课之前,教师不能置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不顾,不闻不问,要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作深入的调查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学情的动向,有目的、有计划为施教作好充分的准备。
1.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为了更好为教学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做好准备,教师在讲读课文之前,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以便更好地掌握学情。如教《小鹿的玫瑰花》,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预习,发现学生最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鹿弟弟惋惜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都没看着。”他为什么这样说?二是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他又什么这样说?三是你如何体会小鹿栽玫瑰目的和意义。教师通过检查后,已经掌握学生的学情,为进行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2.个别咨询,了解学情
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采取个别咨询的方式了解学情。如教《雷雨》这篇课文之前,教师为了更准确了解学情,教师对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咨询,如在咨询一个优秀学生,他说:“教师最好用对比方法找出雷雨之前、雷雨之中和雷雨之后的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咨询一个中等学生,他认为教师抓住雷雨之前,雷雨之中和雷雨之后进行教学,让学生体现雷雨的自然景色。三是咨询差生,他认为教师先掌握课文的一些生字、生词,然后学生掌握雷雨之前,雷雨之中和雷雨之后的变化。通过对好、中、差学生进行咨询后,制订一个使全班学生都能接受的最佳教学方案。
3.问卷调查,了解学情
教师为了更全面、更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问卷的方法。如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师在预习之时,将问卷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者提出学习建议填写在问卷上,再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问卷内容,再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分类,最后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案。
二、教师在教学之时,课堂上要根据学情施教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解新课文,分析课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人施教,精心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在质疑中了解学情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了疑难问题,经过思考都没有办法解决,敢于向学生或老师提问,证明他是一个真正动脑筋,肯学习的学生。这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如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有一位学生质疑,在挑选继承人的那天,其他的孩子都捧着鲜花,而雄日手捧空花盆?是不是他不想当继承人?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教师觉得他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于是,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难题。
师:是阿!其他的孩子都手捧花盆,而雄日手捧空花盆,是不是他不想当继承人,请你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因为他经过用心培育、施肥、浇水都不发芽,这意味着他就没有机会当继承人。
生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虽然他培育不出鲜花,但是并不意味放弃当继承人?相反,说明他有信心当继承人,因为他凭着自己的良心。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家都是同样的种子,我培育不出鲜花,其他人的种子也培育不出鲜花,如果能培育出鲜花,肯定是造假?
师:你有什么依据?
生:因为国王说他的种子都是煮熟的?
师:回答很好,雄日为什么能当继承人?
生1:他手捧着空花盆?说明他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生2:他有一种的诚实精神,诚实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当国王的重要条件,国王看中他的这点,所以,他被国王挑选为继承人。
上面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关注学生的学情,当学生提出了问题后,老师马上以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由于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条件不是培育鲜花,而是注重人品。
2.在非预设教学中掌握学情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一些非预设问题,教师要认真对待,作为教师关注学情的开始,让这些非预设的问题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深化主题,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渠道。如教《我为你骄傲》一文,“我”不小心用石头砸破了老奶奶的窗,她不但不批评,反而为他而骄傲?这是为什么?当学生提出这样问题后,将要下课了,教师没有放弃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为什么老奶奶为他感到骄傲?”这时,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已经知道错了,并以实际行动去补救,为别人送报纸把攒下来的钱用来为老奶奶修理窗户,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值得让她感到骄傲。”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自己砸破了老奶奶窗户的行为是错了,他不但而且从思想上认识错误,而且从行动上进行补救,他这种诚实的品质,老奶奶为她感到骄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理解老奶奶为什么为他而感到骄傲。
3.在教学中为学生排忧解难
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要抛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如教《画家和牧童》一课,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突然有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戴嵩为什么感到非常惭愧,还说多谢你的指教?”教师不是把答案教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有一位学生说:“牧童指出他的画错了一个地方,两牛相斗时,尾巴是下垂的。”戴嵩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深入生活,认真观察,认识马的特点,掌握了画马的技巧,画艺水平不断提高。
三、教师教学之后,更要学生关注学情
一篇课文讲读完毕,不能万事大吉。教师还要对课文进行反思,反思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思对知识的掌握。如果做得不够,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和消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1. 关注学生接受知识需要
课文讲读完毕以后,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教师就要进行补救。如教《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教师检查学生只有少数学生掌握寓意,教师作了反思,原因是教师在讲解课文时用了很多时间去分析课文,却用很少的时间引导学生掌握寓意。教师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寓意。
师:青蛙在水井看见什么?
生:只看见一个小小的青天。
师:你们说,这个青天是怎样的?
生:是无边无际的。
生2:是一望无际的。
师:为什么青蛙不听小鸟的话呢?走出水井看一看?
生:因为它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所以一错再错。
师:对,你们从青蛙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生1:看待问题要考虑更全面,更周到。
生2:看待问题要从长远角度去思考。
生3:有时还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师:你们回答很好,你们把它归纳起来,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生:做什么事,思考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远,思考问题更全面,更周到,多听别人意见,做起事来才不会出差错。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寓言的寓意。事实说明,教师教后,必要对所教的课文进行反思,并及时补救,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扎实,更加有成效。
2. 关注学生知识拓展的需求
有的课文篇辐短小,但是寓意深刻,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后,为了拓宽课文的底蕴,必须拓宽课文内容。如教完《我选我》这篇课文。将要下课了,突然,小东站起来说:“王宁讲完了他为什么我选我做劳动委员,为什么教室响起一片掌声?”有的学生说:“因为王宁愿意为班集体服务,他的精神得到同学们赞赏。”有的同学说:“王宁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真诚为班奉献的精神同学们很敬佩。”也有的同学说:“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怕困难,勇于挑起劳动委员的重担,他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从学生的发言中,王宁愿意担任劳动委员这件事,进一步提升王宁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学生奉献,为班服务的精神,突出中心,提升了课文的主旨,加深了课文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教学是否成功,在教学之前一定要从关注学生的学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做到加强引导,耐心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张开翅膀,在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毅 《加强语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教学》 2013年第1期
2.张小璞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发散思维培养教育》 《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
3.董关利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有个性》 《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135期
4.项莉利 《加强阅读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