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探究

【作者】 刘 庆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生是学习主体,有效的教源于有效的学习。在“以学彰教”的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要创建高效课堂,就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体性,使其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  主体作用  发挥  教学方法
  “以学彰教”是新课改实践中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思想,其认为教的有效性应由学的效果来体现。这在新课标中也得到了证实---“学生是生物学习的主体”。为此,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使其主体性得到调动、激发,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我们知道,初中生物在“应试”背景下没有得到象语文、数学学科那样好的“待遇”,甚至处于“偏房”、“豆芽”地位,学生是没有多重视的,他们也往往把精力放在了“应试”上。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必须创新策略,扭转学生认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和教师共同构成有效的双边活动,共同建构高效课堂。下面,我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性,使之发挥主体作用。
  一、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因为兴趣是内驱力,是学生参与某项活动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兴趣激发,使之在内驱力作用下,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但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这样告诉我们:“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时,我常以教材为凭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在结合书本与现实中的实例中,通过分析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使理论再回到实践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如在讲关于“生物圈——环境在恶化”这一节时,我先将课前准备好的有关水污染而造成鱼的大量死亡、渔民受损的电视新闻报道和有关癌症村的报道,通过多媒体的链接功能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并让学生列举周围的一些环境污染的例子,同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已对人类及地球上其它生物的健康、生存和繁衍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样将书本知识和观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仅唤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时,我们可先让学生自己写出某一天三餐的食谱,然后呈现几份出来,让学生评价哪份比较合理,其他还需要补充什么?同学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日常生活常用的面粉、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请几个学生自己动手,配出合理的三餐食谱,这样,同学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将书本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了生物学习的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体性发挥有了内在动力。
  二、创新导入,发挥学生主体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语能拨动学生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快速步入求知若渴的振奋状态。正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引可见,创新导入在教学中特别是激发学生主体性方面的积极作用了。为此,我们要创新导入,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导入快速进入主体参与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讲“环节动物”一章中介绍蚯蚓时,先提问学生:我们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又用什么观察外界物体的?这个问题很简单,同学都能回答出:用脚走路,用眼睛看物体。然后,呈现准备好的蚯蚓,问:蚯蚓有脚吗?有眼吗?同学回答:没有。我接着问:那它是怎样感受外界刺激的?此时学生产生急求其解的心情,求知欲倍增,教师因势利导,当我们上完今天的课以后,大家就明白了,导入新课。再如,对新生第一节课“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可以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异花草:会捕食昆虫的猪笼草,澳大利亚的能预报天气的“极雨花”。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壁虎的断尾逃生、黄鼬释放臭气来防御敌害。以及生物的发展前景:克隆技术(克隆羊——多利),转基因技术…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设置悬念,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天生好奇。抓住这个年龄特征,我们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取悬念式教学,既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知道,人们对一种新奇的东西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全时,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就会引起强烈的注意,并较长时间地维持这种注意。例如,在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我们可先向学生提问,设置成悬念:“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特点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后是“受精卵”后,我们再提问:“为什么有些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有些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于是,由此形成一种“欲罢不能”的情境,此时,教师紧接着说,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这种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求知欲和需求感,为下一步成功学习就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基础。
  总之,要激发学生主体性,提高他们参与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我们应想方设法,创新策略,让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建构。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我们才能提高教的效果,实现生物教学的更好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琴琴,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16年。
  [2]李波,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5年。
  [3]刘玲玲,论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教师教育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