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奇思妙想 笔下生花——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

【作者】 马艳萍

【机构】 广西区钦州市浦北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发散思维使学生在作文时举一反三、选材新颖,妙笔生花。它对于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差别,鼓励创新精神,而作文训练是能开启学生心灵,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途径。在作文训练中如何展开创新教育。从仿写到创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迁移,以想象和联想作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出发点,从仿写到发散迁移,开拓学生的思维,以课堂练习为载体,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表达真情实感;以思维导图来指引,点燃创新的火花,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全面的提高,这样学生在在作文中才能左右逢源,妙笔生花。
关键词:课堂载体   发散思维  写作提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又叫多向思维或辐射思维。它对于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思维训练的学生在创造力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路的正确”。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尤其在作文的教学中,由于我们重视集中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禁锢了他们的思想。如写《我的同桌》学生必是“考试的时候忘了带尺子,同桌及时借了给我……”写《我的妈妈》就一定选材“半夜发烧了,妈妈背着去医院……”等等,由于学生在写作思维上的定势,加上写作方法的单调,必然导致作文的平淡无奇,选材单调。现代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差别,鼓励创新精神,而作文训练是能够开启学生心灵,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途径。
一、仿写到发散迁移,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吕叔湘说:“一个人学习语文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一点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特别对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积累、心理发展水平,还是各项技能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时应充分发挥模仿的作用,模仿能够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模仿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老师要灵活地由模仿到创新写作思维中迁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有一次,在二年级的说话课上,老师指导学生用“快乐”说一句话。一位学生想了想便说:“老师表扬了我,我很快乐。”接下来“奶奶表扬了我,我也很快乐。”……由于第一句的示范,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表扬,快乐”这个狭隘的思维里。这时,老师再要求学生思维要开阔一些,下面的句子中不能出现‘表扬’两个字。”学生稍停顿,思路开阔了很多。有的学生说:“小朋友们陪我过生日,我很快乐。”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游泳,很快乐。”这时,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除了人会快乐?”之外,还可以写动植物吗?这时,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有的学生说:“禾苗吮吸着甘露,它很快乐。”也有的学生说:“河水清澈,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由于受老师的两次巧妙点拨,把学生的思维由点引向面,走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又如在指导写桔子外形的过程中,有个学生说:“桔子有大有小。”老师细心点拨:“大象用比喻来写,能把它比喻什么呢?”学生思索答:“像泄气的皮球。”另一学生立马上举手回答:“小的像绿色的小灯笼。”“像穿着绿色外衣的小灯笼”……。一个个形象的比喻脱口而出,接下来的写话练习,学生的句子也具体生动了。所以单纯的模仿局限了学生的思路,老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模仿到迁移再到创新的过程中发展。
二、课堂练习为载体,放飞想象的翅膀
     小学生的写作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作文训练中,老师要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空间里任意翱翔,表达真情实感。
如我上到《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时,课后练习题要求写 “未来的海洋”。学生们都表示无话可说,无从下手。我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要是你潜入海底,你最想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学生们思考了一会便兴趣盎然地畅谈在海底的“见闻”,有的说在海底建设城市,在海底观光隧道,看见形态各异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类……有的甚至说到寻找海底的石油宝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这时候,我有针对性设计一个问题:“海底城市中有什么?”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就分别从建筑、交通工具、人们的娱乐,学校等方面考虑,一个个精彩的答案出来了:“有防震防海洋生物攻击的房子。”“交通工具是训练有素的海豚。”“花园里的花既有陆地上的,也有海中的珊瑚、海草。”“海底有专用封闭式潜水车。”同学们还从衣食住行的特殊材料等方面,原来一筹莫展的同学在其它同学们的启发中找到了写作素材。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一篇篇富有想象力,内容丰富多彩的作文跃然纸上。又如教《爱之链》时可设问“乔依醒来后,发生什么事?”像这样的还有《船长》、《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等,都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最好的课文。所以,教师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扩写、续写等练习,让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最大限度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的动机,这样,一篇篇别具一格的作文就诞生。
     三、思维导图来引领,点燃习作创新的火花
      近年来,新派作文的教学模式在我们广西各学校遍地开花结果。不可否认,新派作文的思维发散导向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思路。老师利用画爆破图的形式,借助易记有趣的符号,很好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教会孩子们用情感去发现、体味、运用语言,从而对作文兴趣盎然,畅所欲言,笔如泉涌。
  韦艳香老师在执教《憋不住》时,先让学生大声读、难过读、焦急读、等不同的感情读“憋不住,憋不住,快憋不住了!”然后指名上台加上动作表演朗读。再让学生说说憋不住什么了?学生畅所欲言:憋不住笑、憋不住怒、憋不住哭、憋不住睡、憋不住说、憋不住尿、憋不住气、憋不住屁……,随后韦老师让大家以“憋不住吃”为重点,采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看、想、做、说几个方面“重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心里和动作做进一步的描述。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教会学生巧表达。发散如下图:
最后让学生以“我憋不住了”为开头,写一段话。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最真实的文字描述,最生动的童年生活。我想,韦老师的习作课不仅包含着细节描写的指导,还体现了思维导图的惊人作用,那就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让复杂的写作变得简单化。
  受韦老师的课的启发,当我上到《童年趣事》这篇习作教学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要写一件事不难,但是要从细节描写突出“有趣”就不容易了。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围绕“趣”进行全位发散从‘傻趣——乐趣——情趣’的过程,这个时候学生还沉浸在童年趣事的回忆中,然后再针对性发散:引导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一件有趣的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几方面重现最“有趣”的片段。先小组交流,再派代表发言。检查交流的规则,每个小组派代表说,其余小组评分。大家畅所欲言。接着是代表到讲台表演说有趣的片段环节,各组代表使出浑身解数,按要求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几个方面进行发散描述,但是语言表达平淡无味。这时,我灵机一动“能用上好词,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的加分,旁观者给出更好建议的加分”。大家兴趣更浓了,纷纷举起小手。细节描写部分也在学生的各抒己见,老师的引导中越来越精彩。
  最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点写一个片段。这次,个个奋笔疾书的。从作品赏析环节中,大部分学生把 “有趣”写得淋漓尽致。课中,掌声不断,笑声不断,亮点不断,精彩不断。我惊喜发现创设有趣的情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习作课就能精彩纷呈。
  总之,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以教师导、为主到学生运用为主的过程中,培养和加强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们在作文构思时举一反三、选材新颖,为学生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丰富作文材料和表达方法,让学生的作文中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新派作文基础理论》第三章《情感、思维、语言一体的作文教学》 作者:袁刚。
2.张雅璞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发散思维》  《出国与就业》2012年第一期。
3.董彦利《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个性作文》  《教育学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