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英语教学中的呈现艺术
【作者】 辛欣格
【机构】 青岛台东六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课堂教学中,呈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呈现,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竭力扮演好“示范表演者”的角色,将要进行教学的内容采用各种方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达到最佳教学目的的过程。要呈现新的语言知识,必须从语言知识的功能和意念出发,创设与之相一致的情境。然而,呈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对于不同的语言材料,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
一 、利用媒体呈现,活化教材内容
在讲授Book 12 Module8 Unit 1 Helen Keller 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海伦凯勒童年生活的不幸,理解课文第一段,我采用了视频呈现的方式。
(1)在看视频前,我出示了第一个问题“What happened to her?”学生能够很快从书上找出描写海伦的句子“She was blind. So she
couldn’t see. She was deaf. So she couldn’t hear. And she couldn’t talk.”接下来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Was her life happy?” 如果没有视频仅凭想象,学生可能只是泛泛地回答“No”,但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表面理解,情感的激发和渗透才会对学习产生更深层面的教育意义。视频教学给我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画面中,一个身材清瘦的小女孩儿正用双手向前摸索着,蹒跚学步般缓慢前行,一不留神儿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却只能无助痛苦地不断呻吟自责,简单的行走对于这个即聋又哑的小女孩却成了天大的困难。
(反思:学生在观看这段视频时全身心地投入,视频形象生动得再现了海伦的真实生活,快速将其带入了这个女孩的无声世界,无需教师过多的言语解释,自然而然得对她的遭遇产生了怜悯,从而理解了 “Her life was sad.”的真正含义,可以看出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捕捉他们的注意力,并且也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的兴趣。)
(2)第二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既要让学生了解盲人学习的困难同时又要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海伦到底是怎样学习的?”但课堂上能提供的条件很有限,为了安全着想,我采用了“体验式教学 ”的方法,体验作为盲人的感受。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快速从铅笔盒里找出铅笔,这个小小的动作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是极为容易的,但对于盲人却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学生们小心仔细地摸索,当找到时又是如此兴奋,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Is it easy or difficult?”学生在亲身体验了盲人的不易后很肯定地回答“It is difficult.”紧接着我又问:“ Helen couldn’t see. She couldn’t hear and talk. Was learning easy for her? ” “ No, it was very difficult for her.”通过自身的小小体验,通过老师问题的层层铺设,学生们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体会了海伦要学习要读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更彰显了她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
(反思:体验式教学的益处在于摆脱了空洞的说教传授式理念,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式的主动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体验式教学注重体验,而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这种过程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载于活动,具有实践性;终于感悟,具有独特性。教学中要使这种过程持续、有效的进行,教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体验学习的实现。体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之前进行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所感悟,有所升华,提升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3)与此同时,我又播放了一段海伦学习 “egg” 这个词时的过程,看着海伦在鸡蛋上摸来摸去,老师在一旁不断重复并在其手上写下“egg” 一词时的画面,学生终于理解了海伦是怎样克服了看不见听不到的困难获得知识的,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 如果没有视频,光凭脑海中的想像和口头的讲解是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如此一来,视频的呈现又帮助教师把最难理解的抽象部分轻松化解,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呈现了感人,生活化的一面,学生在课堂上是轻松愉悦的。同时情感的层层铺垫对于课文后半部分的升华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之,生动形象而又恰如其分,清楚自然而又不失时机的呈现艺术,不仅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切实有效的好方法。
二、利用旧知呈现,实现无痕过渡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旧知被利用得最多的地方就在于新知的导入环节。用已经学习的旧知识,来带动对新知识的感知,记得观摩过一节省教学能手纪红老师的课,她在执教PEP English Unit3 PartB My Friend一课时,采用了一个Game: Energizer That’s me!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人物特征的旧的句型。
例如,T :I’ve got long hair.
I’ve got big eyes.
I’m quiet.
I like sports.
I’m good at drawing.
(学生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首先要听懂句子表达的意思,才能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特征,大量的信息输入脑海,为接下来描述我的朋友提供了语言和支架,并且这个游戏学生需要不断的用‘That’s me!’的句子重复并起立,做完这个游戏有的学生已经从脑力到体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热身,从而为活跃课堂氛围导入新授做好了铺垫。)
再比如,5BUnit7Afterschool 1、T:(出示一只盒子)Guess.What’sinthebox(猜的过程中让学生凑近盒子听里面的声音)S1:It’saclock. 2、T:(取出教具钟)What’sthetime?S2:It’sthreeo’clock.3、T:(拨动教具钟到3:30)Whattimeisit?S3:It’ sthreethirty.4、让学生问教师答。S4:What’sthetime?T:It’shalfpastthree.
(案例中What’sthetime?It’sthreethirty.是学生已有的知识,Whattimeisit?It’shalfpastthree.是新授的内容。教师利用旧知开始提问,唤醒学生已有的语言经验,然后用相同意思的新句型进行替换,实现了无痕过渡。 仔细分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层次:T:What’sthetime?(旧知)S:It’sthreeo’clock.(旧知)第二层次:T:(下转第4页)(上接第18页)What time is it?(新知S:It’sthreethirty.(旧知)第三层次:T:What time is it?(已学的新知)S:T:It’shalfpastthree.(新知) 利用旧知呈现新知,把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的语言知识的教学创设条件,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新旧知识的无痕过渡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整合,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促进了英语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 、利用歌曲呈现,尝试愉悦感知
小学生大都喜欢唱歌,歌曲的美妙旋律和欢快节奏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在歌声中感受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利用英语歌曲呈现新知,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边唱边学,以唱促学,使语言学习变得轻松,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和爱好。笔者记得低年级有一节课是Book 3 Module4 Unit2 What’s the time?这节课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动画片和肢体活动的特点,在开课时播放迪斯尼英语的录像,与歌曲相配合的画面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迪士尼各种动物活动时间的场景,通过有趣诙谐的画面,轻松优美的曲调,反复呈现的歌词,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What time is it?的语言功能及其应答方法。跟唱歌曲后,当教师向学生们询问时间时,他们都能用It’s… o’clock.来应答。
更有趣的是,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教师在本节课的中间环节设置了一个韵律操,模仿钟表的样子边唱边做,“1 o’clock, 2 o’clock…”小孩子们课堂上可喜欢这个环节了,摇头摆尾玩得不亦乐乎,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又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利用情景呈现,体现真实交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能帮助学生准确体验和理解语言,使学生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在2010年全省优质课比赛中执教BOOK10 Module10 Unit2 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旅行的快乐,达成目标的设定,在开课时利用课间制作了一个短片,配着优美的歌曲,画面中出现了笔者很多自己亲身去过的地方的照片,笔者用英文介绍了自己的游记,学生的注意力刷的一下被集中,同时也联想到自己去过的地方,激发了表达的欲望,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这种执教者真实经历的表达值得提倡,因为是真实的情境创设,所以才体现了语言的真实应用,是现在教学所推崇的。
语言学习注重感受与体验,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通过体验的过程,才能将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师只有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年龄、性格和经验特征的活动内容,让绝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才能促进其主动学习和主体实践学习策略的形成。
其实,英语教学的呈现不止这几种,笔者只是列举了几种教学中常用的,比如,利用态势呈现,优化语言理解?;利用谈话呈现,诱导积极思维,都是非常不错的呈现方式,教师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和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设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呈现行为,明确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地呈现新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易接受和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一 、利用媒体呈现,活化教材内容
在讲授Book 12 Module8 Unit 1 Helen Keller 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海伦凯勒童年生活的不幸,理解课文第一段,我采用了视频呈现的方式。
(1)在看视频前,我出示了第一个问题“What happened to her?”学生能够很快从书上找出描写海伦的句子“She was blind. So she
couldn’t see. She was deaf. So she couldn’t hear. And she couldn’t talk.”接下来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Was her life happy?” 如果没有视频仅凭想象,学生可能只是泛泛地回答“No”,但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表面理解,情感的激发和渗透才会对学习产生更深层面的教育意义。视频教学给我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画面中,一个身材清瘦的小女孩儿正用双手向前摸索着,蹒跚学步般缓慢前行,一不留神儿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却只能无助痛苦地不断呻吟自责,简单的行走对于这个即聋又哑的小女孩却成了天大的困难。
(反思:学生在观看这段视频时全身心地投入,视频形象生动得再现了海伦的真实生活,快速将其带入了这个女孩的无声世界,无需教师过多的言语解释,自然而然得对她的遭遇产生了怜悯,从而理解了 “Her life was sad.”的真正含义,可以看出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捕捉他们的注意力,并且也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的兴趣。)
(2)第二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既要让学生了解盲人学习的困难同时又要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海伦到底是怎样学习的?”但课堂上能提供的条件很有限,为了安全着想,我采用了“体验式教学 ”的方法,体验作为盲人的感受。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快速从铅笔盒里找出铅笔,这个小小的动作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是极为容易的,但对于盲人却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学生们小心仔细地摸索,当找到时又是如此兴奋,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Is it easy or difficult?”学生在亲身体验了盲人的不易后很肯定地回答“It is difficult.”紧接着我又问:“ Helen couldn’t see. She couldn’t hear and talk. Was learning easy for her? ” “ No, it was very difficult for her.”通过自身的小小体验,通过老师问题的层层铺设,学生们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体会了海伦要学习要读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更彰显了她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
(反思:体验式教学的益处在于摆脱了空洞的说教传授式理念,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式的主动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体验式教学注重体验,而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这种过程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载于活动,具有实践性;终于感悟,具有独特性。教学中要使这种过程持续、有效的进行,教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体验学习的实现。体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之前进行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所感悟,有所升华,提升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3)与此同时,我又播放了一段海伦学习 “egg” 这个词时的过程,看着海伦在鸡蛋上摸来摸去,老师在一旁不断重复并在其手上写下“egg” 一词时的画面,学生终于理解了海伦是怎样克服了看不见听不到的困难获得知识的,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 如果没有视频,光凭脑海中的想像和口头的讲解是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如此一来,视频的呈现又帮助教师把最难理解的抽象部分轻松化解,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呈现了感人,生活化的一面,学生在课堂上是轻松愉悦的。同时情感的层层铺垫对于课文后半部分的升华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之,生动形象而又恰如其分,清楚自然而又不失时机的呈现艺术,不仅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切实有效的好方法。
二、利用旧知呈现,实现无痕过渡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旧知被利用得最多的地方就在于新知的导入环节。用已经学习的旧知识,来带动对新知识的感知,记得观摩过一节省教学能手纪红老师的课,她在执教PEP English Unit3 PartB My Friend一课时,采用了一个Game: Energizer That’s me!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人物特征的旧的句型。
例如,T :I’ve got long hair.
I’ve got big eyes.
I’m quiet.
I like sports.
I’m good at drawing.
(学生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首先要听懂句子表达的意思,才能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特征,大量的信息输入脑海,为接下来描述我的朋友提供了语言和支架,并且这个游戏学生需要不断的用‘That’s me!’的句子重复并起立,做完这个游戏有的学生已经从脑力到体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热身,从而为活跃课堂氛围导入新授做好了铺垫。)
再比如,5BUnit7Afterschool 1、T:(出示一只盒子)Guess.What’sinthebox(猜的过程中让学生凑近盒子听里面的声音)S1:It’saclock. 2、T:(取出教具钟)What’sthetime?S2:It’sthreeo’clock.3、T:(拨动教具钟到3:30)Whattimeisit?S3:It’ sthreethirty.4、让学生问教师答。S4:What’sthetime?T:It’shalfpastthree.
(案例中What’sthetime?It’sthreethirty.是学生已有的知识,Whattimeisit?It’shalfpastthree.是新授的内容。教师利用旧知开始提问,唤醒学生已有的语言经验,然后用相同意思的新句型进行替换,实现了无痕过渡。 仔细分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层次:T:What’sthetime?(旧知)S:It’sthreeo’clock.(旧知)第二层次:T:(下转第4页)(上接第18页)What time is it?(新知S:It’sthreethirty.(旧知)第三层次:T:What time is it?(已学的新知)S:T:It’shalfpastthree.(新知) 利用旧知呈现新知,把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的语言知识的教学创设条件,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新旧知识的无痕过渡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整合,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促进了英语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 、利用歌曲呈现,尝试愉悦感知
小学生大都喜欢唱歌,歌曲的美妙旋律和欢快节奏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在歌声中感受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利用英语歌曲呈现新知,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边唱边学,以唱促学,使语言学习变得轻松,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和爱好。笔者记得低年级有一节课是Book 3 Module4 Unit2 What’s the time?这节课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动画片和肢体活动的特点,在开课时播放迪斯尼英语的录像,与歌曲相配合的画面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迪士尼各种动物活动时间的场景,通过有趣诙谐的画面,轻松优美的曲调,反复呈现的歌词,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What time is it?的语言功能及其应答方法。跟唱歌曲后,当教师向学生们询问时间时,他们都能用It’s… o’clock.来应答。
更有趣的是,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教师在本节课的中间环节设置了一个韵律操,模仿钟表的样子边唱边做,“1 o’clock, 2 o’clock…”小孩子们课堂上可喜欢这个环节了,摇头摆尾玩得不亦乐乎,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又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利用情景呈现,体现真实交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能帮助学生准确体验和理解语言,使学生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在2010年全省优质课比赛中执教BOOK10 Module10 Unit2 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旅行的快乐,达成目标的设定,在开课时利用课间制作了一个短片,配着优美的歌曲,画面中出现了笔者很多自己亲身去过的地方的照片,笔者用英文介绍了自己的游记,学生的注意力刷的一下被集中,同时也联想到自己去过的地方,激发了表达的欲望,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这种执教者真实经历的表达值得提倡,因为是真实的情境创设,所以才体现了语言的真实应用,是现在教学所推崇的。
语言学习注重感受与体验,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通过体验的过程,才能将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师只有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年龄、性格和经验特征的活动内容,让绝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才能促进其主动学习和主体实践学习策略的形成。
其实,英语教学的呈现不止这几种,笔者只是列举了几种教学中常用的,比如,利用态势呈现,优化语言理解?;利用谈话呈现,诱导积极思维,都是非常不错的呈现方式,教师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和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设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呈现行为,明确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地呈现新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易接受和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