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思维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规划运用

【作者】 王道平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学科在思维教育方面比其他学科有着更有利的条件,也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阅读课应着重训练思维,规划思维训练的目标内容和具体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思维训练的策略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而有所侧重,又应根据课堂需要交互运用,多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思维训练  规划运用  目标内容  主要策略  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也标志着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问题是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或者意识到了,却把握不住阅读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尺度,只是笼统地提出要进行思维训练,却不知如何进行。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把阅读水平分为四个层次,即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以阅读过程中思维发展的程度为依据。实现这四个层次的过程,就会发现它们并不在一个学习层面上,而是由浅入深的,由低到高的,所以他说"为使学生的读文能力达到更高水平,语文教师需要了解阅读水平可以分几级,在什么情况下达到哪一级才算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这是个衡量阅读能力的标准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以后的发展关系极大。"这对指导语文阅读教学意义重大。因此要根据目标与内容制定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具体策略。
  (一)课堂示例,理性引导
  课堂过于理性,则失之沉闷,缺乏语言美感;课堂过于感性,则失之轻浮,缺乏理性光芒。课堂中,应理智与情感兼具、逻辑和语言共生;但亦应有所取舍,重理性或重情感,则应根据课程安排和课堂需要合理运用。某些文章,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起示范作用的,教师应理性引导,尽量让学生把握阅读的方法和步骤,形成理性阅读的习惯。
  (二)强调想象,体悟情境
  语文新课程目标中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何让学生更快地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呢?在上杜甫的《登高》时,笔者让学生回顾《登幽州台歌》,诗人是如何传递出孤独失意的情感的。学生基本不会回答,只是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搪塞。笔者就让学生想象一个人独自站在兀然耸立的幽州台上,面对苍茫的天地,没有人能理解他,这种历史与现实的沧桑感、宇宙广阔与个人的孤独感如阵阵阴风四面八方侵袭而来,直入心底。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到这种情感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言而喻,就像一个人站在时空构成的无限坐标之中,这是一个点与一个面的对比,有限与无限的对比。
  板书设计:

 

 


 
  (三)鼓励质疑,比较阅读
  比较一般的解释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创造思辩的训练点。因为每一位学生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对同一文本的感知肯定会有差异,学生对课文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呈现的资源是原生态的,有亮点资源,也有错误资源,两者都是极其珍贵的。鼓励学生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和利用不同的观点形成课堂的争锋和辩论,让学生在比较和争锋中辨别吸收,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上李煜的《虞美人》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后,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引起争议,课堂上适时抛出,结果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李煜这一人物形象。"结果观点很多,有说李煜不恤政事好声色的;有说他天真直率的;有说李煜懦弱的。
  其中有两个观点较新颖。有同学分析李煜是勇敢坚强的,甚至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原因是在整首词中尽管看到泪水、思念,但体会不到诗人的恐惧,更何况求饶了,李煜是一个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然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甚至让宫女演唱,如此坦率不顾生死实属罕见。也有同学分析李煜已经得到了超脱,原因是李煜信仰佛教,当他承受了太多的痛苦难以排遣的时候,佛教的轮回使他得到了超脱,李煜写《虞美人》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了,所以诗歌中语言自然、情感坦率、境界开阔。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索,使学生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由此及彼的分析归纳,然后再加以抽象概括,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学生所思所感、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设计的问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茫茫然无所寻觅,而会在旧的神经联系上,形成新的神经联系。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点理解上的偏差,学会准确把握语言文字,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缜密性,有效培养了语感。
  (四)整合旧知,迁移运用
  第一,学会迁移。前面在已提到,在上《登高》时,笔者让学生回顾《登幽州台歌》,通过想象理解作者在时空构成的无限坐标中的孤独失意的情感,这种点与面的对比、有限个无限的对比的手法同样迁移到《登高》这篇诗歌中。学生利用对比手法可体会到:在"天高风急"和"渚清沙白"构成的广阔无垠的空间中,猿和鸟这两个意象表现出诗人的悲伤和孤独之感;在秋风萧瑟 "不尽长江"的无限时间流逝中,落木这个意象寄寓着诗人体衰多病、行将就木的生命短暂感。
  板书设计:
 

 

 


  第二,在迁移中加入速度的概念。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据统计,本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科学技术新发明、新发现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人类智能的发展、知识的增长需要更多书籍加以记录传播。因此,无限增长的书籍与有限的阅读时间构成了尖锐矛盾,对阅读的选择、速度、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各种类型思维训练都应有速度的要求。应要求学生掌握流利和迅速的阅读方法,学会一下子把握课文的语句,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联想到与所读的内容有关的某些画面、形象、事物,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迅速的判断和分析的能力,思维敏捷才能善于迅速地处理应接不暇的信息,驾驭层出不穷的知识,比如搞快速阅读、快速默词、快速听写、快速背诵、快速反应的训练,既可增大阅读的信息量,又可使大脑的反应变得更加灵敏。
  三、思维训练规划运用的几点思考:
  在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很多人不敢轻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实,教师把教学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的、能够接受的、最适宜于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的形式,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教学过程本是个脑力劳动过程,特别像阅读课,教师的启发引导直接影响着教质量的高下,教师的主体性更要适当地重视起来,比如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不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感"的即兴之作,而应该是经过周密策划、精心筹备的既定教学内容。那么,教师究竟需要做好哪些课前准备工作呢?关键是要精研课文,选择"可发散点"。可发散点是指课文中蕴含的具有一定引发、激活思维发散活动功能的资源基础,换句更通俗的话说,就是课文中的一些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的问题。
  启发引导相当程度还要依靠老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在学生动脑学习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学语言犹如万能钥匙,功能齐全,只要执教者珍视它,有效地使用它,课堂里学生就会聚精会神,思维活跃,听到精辟精妙处,会情不自禁欢呼雀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然要面临着革新、发展,只有我们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训练手段,全面推进语文思维,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有了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我们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2009.2
  2、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6《发展思维,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3、何贤寿:《逆向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创新思维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