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

【作者】 吴伟波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铁路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进入了的新时代,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尽管老师们都认为和谐、愉快、平等的师生关系很重要,但有些老师严师出高徒的"严"还是偏离方向。所以本文再谈师生关系与教育成绩,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经历  平等   影响   美国教育   师生关系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师严道尊"传统不仅悠久,而且一直是教育主流。这种思想对现代化教育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个别学校出现了肆意辱骂学生、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一系列不道德行为。其实,好多学者、专家都论证过这种行为不会有什么好的教育效果。但我想还有必要再讨论一下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问题。因为我认为应蹲下来看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才能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进入了提倡素质教育阶段,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学校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升学率、合格率开始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成败的标准,于是出现了加班加点,节假日补课,把学生当作是应试的机器。老师给你讲什么内容,你必须记住,记不住放学留下来;讲过的知识不掌握,有你好受的!尽管三令五申不能体罚与变相体罚,但许多老师不理解。谚曰:严师出高徒。但在教育教学中,个别教师将这个概念推向极端,在这样一种教育理念下,严而无度,严之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恨铁不成钢"。学校、家庭,时常受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不打不成才"的陈腐观念影响,不时演绎出一些教育的悲剧。尽管老师关爱每一位学生,但爱的是学生的成绩,没有与学生换位思想,还是学生绝对的服从。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是否就不要"严"了呢?几千年的"严师出高徒"真的就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吗?回答是否定的。从严治教并不等于学生唯唯诺诺,并不等于学生不要自主,并不等于学生绝对服从,也并不等于必须顺着你的思路走。
  仔细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书包越来越沉重,老师压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师生关系不协调占了很大比重。
  要申明的是:这不是素质教育的过错,素质教育理念公认是正确的、先进的。而是我们老师无法实施素质教育。
  近几年,新课程的改革,理念的更新,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影响了我。一向被学生认为很凶的我,开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逐渐变得不轻易发怒,不大声责骂他们。学会了赏析学生,知道成功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教育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进行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没有思想与情感的物。教育活动的开展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对于教师而言,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倘若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此而彰明,道术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由此想到了心理学中苛勒的一个试验:他将黑猩猩关在铁栏内,在栏外较远处放上香蕉,栏内放上几根棒子,每根棒子都够不上香蕉。一只饥饿时间不足6小时的猩猩,由于获取食物的动机太弱,其获取食物的行为易被外界其他事物所干扰,导致分心,不易顿悟到获取食物的新方法--把两根棒子接起来可以得到更长的的棒子。而一只饥饿时间超过24小时的猩猩,由于动机太强,过分地把注意力集中于食物而忽视其他条件,也不易顿悟;只有饥饿时间在6到24小时之间的猩猩,由于动机适中,行为灵活,注意力既不易被其他食物吸引,又不会过分集中于某一点,最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人类也是如此,学习者如果对所学的内容看得太重或太轻,多会因为急于求成或兴趣不高,导致学习的失败。所以对学生来说,积极振奋、镇静从容是最佳的的课堂教学心理状态。要创造这种状态,要求教师平等的对待学生,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让学生有心理负担。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要求教师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是建构的过程,使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结合新知识的学习,内化生成自己新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从这一点上看,美国的课堂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美国教师扮演的角色,更是合理。
  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几点,以抛砖引玉。
  第一:在上课时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哪怕是戏言,也要正确引导,老师可以像学生一样谈论问题,甚至可以与拉家常一样。这样会活跃气氛,学生能在愉快中,集中注意力来思考,来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上课出现昏昏欲睡的情景。
  第二: 多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交流时可以风趣幽默。如:学生考试不好,可找学生谈话:"老天怎么这么不公平,让你这么聪明的人栽跟斗,你要与天斗,与地斗……!"
  第三:可多观察,关心学生的平时生活。俗话说: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学生也许没有能力来敬你一丈,但至少会从心底感激你,从而尊重你,达到师生共鸣。
  第四:热爱学生,爱生如子。对待学生其实与对待自己子女有很大不同。自己子女打了骂了,还是自己的孩子,但学生不同了,可能会记恨你,小小的失误会前功尽弃。
  第五:努力培养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工作热情投入,有宽广的胸怀。能宽容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你心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第六:可借鉴美国教育,可从他们教育中吸取其中的精华,但要做到散而不乱,放而能收,真正出色的完成教育任务。
  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做难,但我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如果我们有了和谐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育会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更生.师德:于细节中养成[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
  [2] 骆伯巍.课堂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3] 陆有铨.基础教育[J].上海:基础教育,2006.
  [4] 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