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余春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双星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意义有着不可替代。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法  应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升华,是衡量个体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而所谓情感教学法,就是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互动交流活动。我们常说,教学是师生的情感对话,学习是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特别是披情入文的语文教材,其学习更不能没有情感。现行初中语文教学无论是凭借的教材,还是教学本身,无不蕴含着一种情感。因此,情感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情感教学法的应用。
  一、语文的人文性是实施情感教学法的原因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传统语文教学,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有情感,知识就没有生命,学生就无法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影响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正如列宁所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新课改的全面践行的今天,我们应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语文教学要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语文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因此,人文教育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首始、情感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较强能力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实施情感教学法的重要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二、语文学习中应融入学生情感
  每一篇语文课文赌,都是承载着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情感因子在语文教材中非常丰富,语文教材就仿佛是一个储满情感素材的仓库。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也带着情感来阅读学习,以达到与教材、与作者、与文本相互交流的目的。为此,我们可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营造生活化情境。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在学生心里建立起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同度。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情景来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生活中: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你是怎样把艰难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联系到课文中的一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有什么相同点?"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多疏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
  三、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情感体验
  情感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我们知道,在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作为教师,为人师表、行为生范,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的积极情感,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在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上作文章。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进而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现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种联想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同时,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总之,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意义巨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充分重视,特别是要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和发展。充分把握并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熏陶,运用师生、生生情感间的互动交流,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奠基。
  参考文献:
  [1]赖秀霞,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15年。
  [2]张擒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2011年。
  [3]李传丽,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技术与市场,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