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罗 珊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智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了校园,并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优势深得广大师生的青睐。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涉及范围广、领域多,上下千古、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无不包含在内,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深化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本文主要探讨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多媒体 问题 错侧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被高中教学普遍采用,这一技术的采用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而且还拓展了教学课堂,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正常发展。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的历史教学,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进行备课、上课、练习等。而备课、练习题的资料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克服传统历史教学所面临的资料不足的尴尬局面,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可以更加充分、完善。高质量的备课是历史教师搞好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例如,在教学“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中关于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时候,我在中国基础教育网上下载了一个开国大典的真实场面的录像资料,在教学时进行播放,学生们感觉非常深切,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教学效果自然就不用说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历史无法象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寓情于到启迪,产生情趣、理趣,寓理于情、理、情理交融。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
  历史是对以往事件、人物等的研究与分析,这就决定了其具有一定时空性、抽象性的学科特点,这就同高中阶段学生仍然以直观性、立体化为主的思维思考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及质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情境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尴尬的教学现状。对此,我感受颇深。同样以一战为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深刻地认识与理解导致一战发生的根本原因。要想实现这一点,单纯地依靠教师死板的知识点罗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鉴于此,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表示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大战前夕工业及经济、政治、科技发展实力发展速度柱形图。这样一来,通过该柱形图学生就得以非常直观地认识到:正是因为经济、政治、科技发展实力的快速增强及不均衡才导致了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这一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强烈要求对世界范围进行重新划分,并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很显然,借助多媒体柱形图就将原本抽象且难以理解的语言文字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既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反应良好。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思考和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使其比其他学科更容易用大量的图片、影像等文献资料展现,更能充实课本内容,使课本中的几行字、一段话变得丰满、形象、富含意境,能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在任游于广阔的(下转第29页)(上接第5页)历史知识空间时, 不断地思考,自我感悟、自我联想、自我发掘,自我探寻其中的寓意,深入理解、想象,并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加以灵活运用,促成创新意识,从而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历史教育时,要正确认识其教学辅助作用,教学中更应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多媒体的文字、图片、动画及影像,只是配合教师的知识传递和学生的知识吸取、理解、记忆、运用,只有教师生动的讲解诠释和适宜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理解、联系产生互动,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迁移运用,才能促成高中历史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突显历史教育的渗透德育教育、陶冶情操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多角度、全方位发散思维训练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意义。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历史上图片,录像、纪录片等多媒体材料,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并通过内心感知、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自觉地接受历史熏陶。“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如在讲解“鸦片战争的影响”时,由“七子之歌”引入香港离开祖国怀抱已久,教师可打破时空界限,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收回香港的令人激动的画面,英国国旗在香港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缓缓升起,由此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教学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但不能只看到课件的优点,而忽视课件所具有的固化的、不可预见和移植的,排斥师生互动中的非预见性因素的局限性。在教育教学中要会用、善用多媒体,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互融合和创新。融合,表现为兼取两者之长,相互补充。创新,表现为两者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按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沈伟强.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4)
  [2] 尹延芹,徐洪玉.以多媒体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3]郭建伟.浅谈高中历史与多媒体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