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谈阅读教学中文本语用训练选择的多视角
【作者】 陈 磊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16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挖掘出恰当的关键点,激发学生言语表达彰显灵性和智慧,实现“意至而言达”的佳境。充分尊重文字本身的多视角。《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用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单从“运用”更替“理解”,其良苦用心乃是出于对课程主要矛盾 语言运用能力的把握上。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点;多视角
一、文本解读,重视文体特点
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先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独到的理解,才能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于注重内容的深挖,忽视对文体的把握,语文课堂呈现出人文泛化、讨论泛滥的现象。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承载的内容,更应重视语言的外在表达形式,即文体特点,变深挖“写什么”为探寻“怎么写”。
我们强调文本解读要重视文体特点,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中要对文体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必要的文体知识是为了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对话过程,体现语言文字本身魅力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些关键的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成为把握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词语为切入点,通过创设情境、换词、换句比较或者增删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潜心涵泳和体会,品味词句背后的温度。
作者用文学艺术表现人物的时候,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于是传给读者,使读者的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但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借《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各版本参辅奉上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少年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然乡音没有改,可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了.”一个标准给出了一个“虽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土生土长该有的乡音不改。
假设:“作者少小离家,已是晚年才回到家乡,虽然乡音未改但是.........”这样的阅读指导成立,这种思乡隐射出的就是白驹过隙,岁月如梭,久了,想了,归了。假设:“作者少小离家,已是晚年才回到家乡,虽然两鬓斑白但是临了了都不忘挂着儿时最亲切的乡音”这样的阅读指导也成立,这种思乡隐射出的将可能是心心相念,魂牵梦绕......。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记叙文。文章选材独特,构思精巧,运用多种描写手法,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写出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浓浓爱国情,拳拳报国心。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钱学森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讨论钱学森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让学生从正面感受钱学森的爱国情;接着,抓住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的语言,让学生从侧面领悟钱学森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最后,让学生了解倒叙写作手法,从整体着眼感知人物急切的报国心。
三、阅读价值的自我实现。
“巴尔札克的小胡须的清瘦老人,到了高尔基的头里,也许变了粗蛮壮大的络腮胡子。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便没有普遍了。”?在鲁迅杂文博客中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文字,深浅由读者辨析,各博主也是把弄着鲁迅作品中字里行间的玄机,以大看小也不过有点“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意思,大同就好比文字本身的价值取向小异就好比之前提到的“作者少小离家,已是晚年才回到家乡,虽然两鬓斑白但是临了了都不忘挂着儿时最亲切的乡音”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阅读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用生活体验去发现文字珠玑,再给予适时地清晰地开放性的阅读策略指导,使学生有机会获得“独立”的阅读体验,那么他们都会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变成真正的读者。同时要关注到语言汉字的实践。
四、语言文字的实践
1.精彩之处,仿一仿。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遇到精彩的句子,它们大都句式整齐且运用了某种或几种修辞手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它们作为言语实践的语用点。
2.读文有感,抒一抒。
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意蕴丰富深远。学生带着思考、带着情感学完一课后,内心肯定会掀起一阵波澜,有对人物精神的钦佩,有对景物的赞美,有对道理的思考,有对美好感情的祝福……如果,学生的这种体验没能及时得以抒发,那它会自然遗忘。所以,这时我们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情感的涟漪。
3.巧用留白,想一想。
中国画讲究“留白”,留白之处,未曾着墨却给人以无限遐思,产生“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的效果。语文教材有好多文章语言精练,细心阅读,我们就会发现课文中有一些留白,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留白,使之成为言语实践的重要语用点。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在解读阿炳的坎坷人生时,要求学生想象写话“十多年的黑暗生活,十多年的卖艺生涯,十多年的疾病折磨,十多年的幸福向往。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正干着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着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看到的形象、看到的情景写下来,写成几句话。”
在阅读教学中,学情、文体和生源的不同,灵活使用。让阅读的指导更自然也更开放些;当努力渗透文字的门道和规律,使语用学习更扎实,语用点的选择上也更加的包容开放,能让学生多视角且尊重文本本身含义的表达,也就更尊重文字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
《书语者》【美】唐娜琳.米勒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16/08
《教师如何做研究》 【第二版】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04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点;多视角
一、文本解读,重视文体特点
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先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独到的理解,才能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于注重内容的深挖,忽视对文体的把握,语文课堂呈现出人文泛化、讨论泛滥的现象。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承载的内容,更应重视语言的外在表达形式,即文体特点,变深挖“写什么”为探寻“怎么写”。
我们强调文本解读要重视文体特点,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中要对文体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必要的文体知识是为了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对话过程,体现语言文字本身魅力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些关键的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成为把握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词语为切入点,通过创设情境、换词、换句比较或者增删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潜心涵泳和体会,品味词句背后的温度。
作者用文学艺术表现人物的时候,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于是传给读者,使读者的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但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借《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各版本参辅奉上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少年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然乡音没有改,可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了.”一个标准给出了一个“虽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土生土长该有的乡音不改。
假设:“作者少小离家,已是晚年才回到家乡,虽然乡音未改但是.........”这样的阅读指导成立,这种思乡隐射出的就是白驹过隙,岁月如梭,久了,想了,归了。假设:“作者少小离家,已是晚年才回到家乡,虽然两鬓斑白但是临了了都不忘挂着儿时最亲切的乡音”这样的阅读指导也成立,这种思乡隐射出的将可能是心心相念,魂牵梦绕......。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记叙文。文章选材独特,构思精巧,运用多种描写手法,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写出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浓浓爱国情,拳拳报国心。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钱学森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讨论钱学森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让学生从正面感受钱学森的爱国情;接着,抓住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的语言,让学生从侧面领悟钱学森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最后,让学生了解倒叙写作手法,从整体着眼感知人物急切的报国心。
三、阅读价值的自我实现。
“巴尔札克的小胡须的清瘦老人,到了高尔基的头里,也许变了粗蛮壮大的络腮胡子。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便没有普遍了。”?在鲁迅杂文博客中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文字,深浅由读者辨析,各博主也是把弄着鲁迅作品中字里行间的玄机,以大看小也不过有点“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意思,大同就好比文字本身的价值取向小异就好比之前提到的“作者少小离家,已是晚年才回到家乡,虽然两鬓斑白但是临了了都不忘挂着儿时最亲切的乡音”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阅读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用生活体验去发现文字珠玑,再给予适时地清晰地开放性的阅读策略指导,使学生有机会获得“独立”的阅读体验,那么他们都会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变成真正的读者。同时要关注到语言汉字的实践。
四、语言文字的实践
1.精彩之处,仿一仿。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遇到精彩的句子,它们大都句式整齐且运用了某种或几种修辞手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它们作为言语实践的语用点。
2.读文有感,抒一抒。
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意蕴丰富深远。学生带着思考、带着情感学完一课后,内心肯定会掀起一阵波澜,有对人物精神的钦佩,有对景物的赞美,有对道理的思考,有对美好感情的祝福……如果,学生的这种体验没能及时得以抒发,那它会自然遗忘。所以,这时我们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情感的涟漪。
3.巧用留白,想一想。
中国画讲究“留白”,留白之处,未曾着墨却给人以无限遐思,产生“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的效果。语文教材有好多文章语言精练,细心阅读,我们就会发现课文中有一些留白,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留白,使之成为言语实践的重要语用点。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在解读阿炳的坎坷人生时,要求学生想象写话“十多年的黑暗生活,十多年的卖艺生涯,十多年的疾病折磨,十多年的幸福向往。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正干着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着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看到的形象、看到的情景写下来,写成几句话。”
在阅读教学中,学情、文体和生源的不同,灵活使用。让阅读的指导更自然也更开放些;当努力渗透文字的门道和规律,使语用学习更扎实,语用点的选择上也更加的包容开放,能让学生多视角且尊重文本本身含义的表达,也就更尊重文字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
《书语者》【美】唐娜琳.米勒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16/08
《教师如何做研究》 【第二版】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