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问思”导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作者】 庄 娜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生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让学生自能读书,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法导学,突出一个“导”字,以疑促思,突出一个“思”字,学思结合,突出一个“学”字。
关键词:问思 导学 语文教学 运用
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探究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
“导”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要把知识真正学到手,掌握学习方法,离不开老师的“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所以课堂上应强调“导”。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导之善问,点拨解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是“导”的首要任务。教师的“导”应善于提问题,紧扣教学目标,抓住学生认知上可能出现的困难,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捕捉文章的点睛之笔,来巧设问题,让学生把疑问落到学习的主要问题上,从中把握学习的重点。教学《水乡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抓住质疑的重点,提问直奔结果:“为什么说水乡的歌多?”“水乡的新生活指什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而相互合作,尝试解答,寻找原因,找出依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云房子》时,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云”字进行质疑,如“天空中有房子吗?”“云房子是哪来的?”后来云房子为什么不见了呢?……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把课文读熟,初步感知课文,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内容,找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来概括课文,然后再引导学生围绕“千姿百态”提问:“小鸟儿们造了哪些云房子?”“后来云房子哪里去了?”“小鸟儿们造云房子做什么?”“我们能造云房子吗?怎么造?”……围绕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增强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质疑由浅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学生相信自己,不用教师讲解,自己就能读懂一些内容,解答一些自己或他人的疑惑,打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促使学生都有一种独立学习,主动获取的欲望,最大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导之善思,拓展创新
“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克服困难的盲目性和混合性,使学生进入最佳的阅读心境。我在教学《蜗牛的奖杯》时,发现作者有意在结尾处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当学生读到“蜗牛背着沉重的奖杯,再也飞不起来时”都为蜗牛感到惋惜。我充分利用教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求异想象:“你们知道现在蜗牛的心情吗?此时你想对蜗牛说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跳一跳,摘果子”学生通过自读、小组讨论,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想象。有的说:“蜗牛因为太骄傲,才变得懒惰,当它知道自己再也不能飞行时,真是后悔死了。”有的说:“蜗牛现在一定很难过、伤心。”有的说:“蜗牛真恨自己,不该不苦练飞行本领,落得如此下场。”还有的说:“蜗牛呀蜗牛,你怎么能不练习飞行呢?”……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分析,多角度想象,用自己的才智填补这些“空白”,学生真正体会到“蜗牛因为太得意,太看重荣誉,结果才会这样惨”的道理。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情绪,正是在我诱导下被激发出来的。让学生创造想象,延伸拓展,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注重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导之善学,自能自悟
“导”的最终归宿是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自己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依靠自己,求诸课文去熟读精思,自己去领会,做到举一反三,才能真正做到会说、会学。我教学《劈山救母》(一)第四小节时,我重点指导朗读这一小节,出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①这一节主要讲沉香什么故事?②他来到山上是怎样苦练本领的?文中有哪些关键词?③沉香学艺的结果怎样?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以后,就能借助范例运用所学方法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我在教学字词时,也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反义词理解字词的意思,或联系上下文意思加以理解,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理解……学生结累知识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从而获得学会学习后的满足,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实践证明,学生结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将教学与方法互相联系,使导能导在关键处,点在要害处,让学生学中思,在思中疑,学思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学思结合中交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门路,共同提高,从而有效地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架起一座“不得不教”铺向“不需要教”的桥梁。
强调“导”,以“思”为核心,强调学思结合,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就得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在议中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关键词:问思 导学 语文教学 运用
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探究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
“导”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要把知识真正学到手,掌握学习方法,离不开老师的“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所以课堂上应强调“导”。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导之善问,点拨解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是“导”的首要任务。教师的“导”应善于提问题,紧扣教学目标,抓住学生认知上可能出现的困难,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捕捉文章的点睛之笔,来巧设问题,让学生把疑问落到学习的主要问题上,从中把握学习的重点。教学《水乡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抓住质疑的重点,提问直奔结果:“为什么说水乡的歌多?”“水乡的新生活指什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而相互合作,尝试解答,寻找原因,找出依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云房子》时,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云”字进行质疑,如“天空中有房子吗?”“云房子是哪来的?”后来云房子为什么不见了呢?……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把课文读熟,初步感知课文,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内容,找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来概括课文,然后再引导学生围绕“千姿百态”提问:“小鸟儿们造了哪些云房子?”“后来云房子哪里去了?”“小鸟儿们造云房子做什么?”“我们能造云房子吗?怎么造?”……围绕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增强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质疑由浅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学生相信自己,不用教师讲解,自己就能读懂一些内容,解答一些自己或他人的疑惑,打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促使学生都有一种独立学习,主动获取的欲望,最大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导之善思,拓展创新
“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克服困难的盲目性和混合性,使学生进入最佳的阅读心境。我在教学《蜗牛的奖杯》时,发现作者有意在结尾处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当学生读到“蜗牛背着沉重的奖杯,再也飞不起来时”都为蜗牛感到惋惜。我充分利用教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求异想象:“你们知道现在蜗牛的心情吗?此时你想对蜗牛说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跳一跳,摘果子”学生通过自读、小组讨论,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想象。有的说:“蜗牛因为太骄傲,才变得懒惰,当它知道自己再也不能飞行时,真是后悔死了。”有的说:“蜗牛现在一定很难过、伤心。”有的说:“蜗牛真恨自己,不该不苦练飞行本领,落得如此下场。”还有的说:“蜗牛呀蜗牛,你怎么能不练习飞行呢?”……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分析,多角度想象,用自己的才智填补这些“空白”,学生真正体会到“蜗牛因为太得意,太看重荣誉,结果才会这样惨”的道理。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情绪,正是在我诱导下被激发出来的。让学生创造想象,延伸拓展,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注重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导之善学,自能自悟
“导”的最终归宿是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自己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依靠自己,求诸课文去熟读精思,自己去领会,做到举一反三,才能真正做到会说、会学。我教学《劈山救母》(一)第四小节时,我重点指导朗读这一小节,出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①这一节主要讲沉香什么故事?②他来到山上是怎样苦练本领的?文中有哪些关键词?③沉香学艺的结果怎样?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以后,就能借助范例运用所学方法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我在教学字词时,也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反义词理解字词的意思,或联系上下文意思加以理解,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理解……学生结累知识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从而获得学会学习后的满足,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实践证明,学生结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将教学与方法互相联系,使导能导在关键处,点在要害处,让学生学中思,在思中疑,学思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学思结合中交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门路,共同提高,从而有效地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架起一座“不得不教”铺向“不需要教”的桥梁。
强调“导”,以“思”为核心,强调学思结合,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就得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在议中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