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作者】 万淑兰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思源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教育学科,我们要在授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而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践中,我们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式等进行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践这一理念,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从传统接受式被动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让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身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标配合“学生是学习主体理念”相适应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彰显学生主人翁精神,也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甚至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也是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所应担当的重要责任。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仅谈谈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我们知道,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会主动发挥的,需要我们教师的着力引导。在这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从传统“教师中心论”中变换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释疑者。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应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时,我们禁止“一言堂”,倡导“百家言”,要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中去发现,去理解,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能获得成功学习的快乐,提升探究性学习的信心。
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环节,还是在课堂教学的新授阶段,我们都应注意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比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们首先给学生提出非常具体的预习要求,并且在新课讲授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其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在这之前,我们可给一课提出一些预习要求,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究:能够准确认读本课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读通、读顺课文,并且要把字音读准,阅读时划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本课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件。而在新课教学环节,我们也同样应设置了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便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例如,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可提这样一些问题:你是从哪些文字的描述里看出列车在前进?白杨怎么长得这么挺拔这么高大?爸爸只想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在这一句里,你又能读出白杨的什么特点?什么品格?这样的问题就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探究性学习。
二、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没有让他们在过程中进行再思考,再出“新问题”。这样也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质疑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通过提问方式引导他们,也要鼓励他们在过程质疑,也要主动提问。例如,在《白杨》教学的这一课中,我们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设问把学生引向思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答案中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给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后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当学生品读到“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笔者询问学生这里的连续几个“只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没用“知道”?学生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也就此句提出了问题: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那么远,完全可以爸爸妈妈回去看孩子,不用接孩子去新疆了嘛。针对学生的提问,我们可不要马上回答他,而是让他好好想想,为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如果暂时没有答案,不要紧,我们接着分析下面的文字,之后再回头看看这个问题是否有了答案?这样引导式的教学,让学生自然产生下步探究动力,学生就会主动在书中寻找答案。实践中,鼓励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质疑思考,多提问题,还能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把学习引向更深入,获得的收获将更牢固于心,效果会更明显。
三、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自主性和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显著特征。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不但探究内容是开放的,而且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也是开放性的。因此我们应创建开放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探究取得成功之乐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确定探究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确定。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探究,或仔细阅读课文,或与同桌合作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总之,探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学而言,意义重大。探究性学习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或这或那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探究性学习方式更加完善,能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柳诚明,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探究性教学之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5年。
[2]胡春梅,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4年。
[3]姜明丽,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J].考试周刊,2015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践这一理念,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从传统接受式被动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让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身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标配合“学生是学习主体理念”相适应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彰显学生主人翁精神,也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甚至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也是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所应担当的重要责任。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仅谈谈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我们知道,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会主动发挥的,需要我们教师的着力引导。在这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从传统“教师中心论”中变换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释疑者。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应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时,我们禁止“一言堂”,倡导“百家言”,要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中去发现,去理解,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能获得成功学习的快乐,提升探究性学习的信心。
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环节,还是在课堂教学的新授阶段,我们都应注意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比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们首先给学生提出非常具体的预习要求,并且在新课讲授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其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在这之前,我们可给一课提出一些预习要求,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究:能够准确认读本课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读通、读顺课文,并且要把字音读准,阅读时划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本课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件。而在新课教学环节,我们也同样应设置了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便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例如,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可提这样一些问题:你是从哪些文字的描述里看出列车在前进?白杨怎么长得这么挺拔这么高大?爸爸只想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在这一句里,你又能读出白杨的什么特点?什么品格?这样的问题就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探究性学习。
二、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没有让他们在过程中进行再思考,再出“新问题”。这样也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质疑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通过提问方式引导他们,也要鼓励他们在过程质疑,也要主动提问。例如,在《白杨》教学的这一课中,我们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设问把学生引向思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答案中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给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后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当学生品读到“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笔者询问学生这里的连续几个“只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没用“知道”?学生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也就此句提出了问题: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那么远,完全可以爸爸妈妈回去看孩子,不用接孩子去新疆了嘛。针对学生的提问,我们可不要马上回答他,而是让他好好想想,为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如果暂时没有答案,不要紧,我们接着分析下面的文字,之后再回头看看这个问题是否有了答案?这样引导式的教学,让学生自然产生下步探究动力,学生就会主动在书中寻找答案。实践中,鼓励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质疑思考,多提问题,还能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把学习引向更深入,获得的收获将更牢固于心,效果会更明显。
三、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自主性和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显著特征。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不但探究内容是开放的,而且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也是开放性的。因此我们应创建开放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探究取得成功之乐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确定探究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确定。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探究,或仔细阅读课文,或与同桌合作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总之,探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学而言,意义重大。探究性学习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或这或那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探究性学习方式更加完善,能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柳诚明,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探究性教学之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5年。
[2]胡春梅,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4年。
[3]姜明丽,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J].考试周刊,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