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德育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展望
【作者】 徐克强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里岔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校德育,都把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来对待。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由于来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道德状况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震荡,因此各国政府都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探索提升国民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德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周礼·地官司徒》就有记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当时的所谓“三德”﹑“三行”之教完全是为维护西周的奴隶制服务的德育。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德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本文将从德育的历史谈起,探索几千年来德育的发展与变革,并对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开展进行探讨。
中华民族历来“以德服人”,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教育家强调的重要方面: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大教育家孔子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也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怎样更替跌宕,历史怎样改头换面,德育的传统一直没有变化,沿袭至今。
西方国家对德育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形态: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强调通过“理性”培养年轻绅士的风度和道德品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德育要注意儿童成熟过程的阶段和年龄特点;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德育的任务主要是道德观念的培养;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发声:“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的﹐也没有什么目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德育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美国为例,其德育具有以下几方面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1)依托于相关的教育理论,如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2)德育内容丰富,如政治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3)教育方法多样性,如正式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德育道德的建设:毛泽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就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21世纪新时期,面对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德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016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德育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加强配合,在人才的培养中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道德品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德育工作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历史传承的使命,新时期实现德育的传承与发展,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在课堂教育中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的要求。在设置课程时,要求任何一门专业课的学习者首先必须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二、学校德育的内容要建立在学生不同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注意德育培养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兴趣出发,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三、把德育镶嵌在隐性课程教育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成就来教育和鼓舞学生,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国家公园等进行实例介绍,大力运用各种传媒、文学、艺术等手段,用经过选择、提炼的事实、形象、情节来感染、教育学生。
德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德育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与沿革,任何教育都没有固定的规章和模式,德育在新时期的前行还要各位一线教师在实地中摸索实践、砥砺前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真正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培养真正有道德、有担当的学生。
中华民族历来“以德服人”,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教育家强调的重要方面: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大教育家孔子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也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怎样更替跌宕,历史怎样改头换面,德育的传统一直没有变化,沿袭至今。
西方国家对德育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形态: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强调通过“理性”培养年轻绅士的风度和道德品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德育要注意儿童成熟过程的阶段和年龄特点;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德育的任务主要是道德观念的培养;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发声:“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的﹐也没有什么目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德育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美国为例,其德育具有以下几方面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1)依托于相关的教育理论,如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2)德育内容丰富,如政治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3)教育方法多样性,如正式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德育道德的建设:毛泽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就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21世纪新时期,面对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德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016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德育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加强配合,在人才的培养中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道德品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德育工作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历史传承的使命,新时期实现德育的传承与发展,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在课堂教育中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的要求。在设置课程时,要求任何一门专业课的学习者首先必须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二、学校德育的内容要建立在学生不同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注意德育培养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兴趣出发,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三、把德育镶嵌在隐性课程教育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成就来教育和鼓舞学生,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国家公园等进行实例介绍,大力运用各种传媒、文学、艺术等手段,用经过选择、提炼的事实、形象、情节来感染、教育学生。
德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德育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与沿革,任何教育都没有固定的规章和模式,德育在新时期的前行还要各位一线教师在实地中摸索实践、砥砺前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真正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培养真正有道德、有担当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