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 赵 鑫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2、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李大钊、鲁迅、周恩来,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3、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 。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
二、当前音乐教育的弊端?
1、观念陈旧。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们有很多教师习惯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2、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3、创新课缺乏音乐性。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
4、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 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因此,音乐创新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来进行。
三、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启发想象,唤起创新。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
A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
B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
C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2、树立自信,肯定创新。
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3、打破盲从,促进创新。
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看谁发现的错误多。” 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他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去开创音乐教育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潘菽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创新原理与方法》蔡日增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闫承利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周德藩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2、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李大钊、鲁迅、周恩来,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3、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 。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
二、当前音乐教育的弊端?
1、观念陈旧。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们有很多教师习惯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2、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3、创新课缺乏音乐性。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
4、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 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因此,音乐创新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来进行。
三、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启发想象,唤起创新。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
A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
B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
C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2、树立自信,肯定创新。
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3、打破盲从,促进创新。
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看谁发现的错误多。” 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他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去开创音乐教育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潘菽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创新原理与方法》蔡日增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闫承利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周德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