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
【作者】 王清泽
【机构】 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处于迈入大学门槛桥梁的一端,紧张的高考占据了他们心扉,他们很难找到时间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
大量的习题,背不完的单词,枯燥的理科公式永远是他们不离不弃的选择.只是一昧如此机械式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身体疲惫,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们自我逼迫放弃了好多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可以从学生兴趣出发,将化学公式趣味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授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比拥有一位良师更为幸运.
据以往经验,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所以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不能过度依赖老师,他们必须结合自身学习化学的习惯,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在模式中不断提高,在学中不断改善这种模式,争取最大程度的丰富化学知识.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既师亦友,身为学生,学会虚心请教是不可或缺的事情.
高中教材内容深度较大,只凭借上课时的笔记来复习,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课堂没有听懂的地方要及时请教同学、老师.在知识的海洋里,没有等级之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亮点,今天你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别人,而明天他也会有不明白的地方来向你请求指教.信息之间的高畅流通才能让彼此受益匪浅,这也是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原因,化学学习的道理与此一斑.
(四)“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化学的海洋里没有优生与差生之分,只有勤劳与懒惰之别.
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在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汗水,我们不应只是看他们光辉的一面.处于高考边缘的学子们如果想要在高考的大军中展露头角,进入理想的大学,那么从现在开始,请把你们的懒惰驱逐,努力拼搏吧!
(五)“蚁穴溃堤”的原意是即使是很小的瑕疵也能酿成大祸,那么你能否站在蚂蚁的角度看待问题.
蚂蚁本身的渺小不言而喻,它的力量更是微乎其微,然它的巢穴为何使得堤坝溃烂?蚂蚁作为群居类的昆虫,它们习惯集体生活方式,试想,如果不是团队力量的支撑,它们又如何在“物竞天择,适合生存”的自然法则下生存!自诩为高等生物、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像蚂蚁们学习?高中的化学知识获取,亦离不开团队的协助.
二、从老师授课方式出发
(一)传统的化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其他各科老师改变教学方法下的学生们,已然具有课堂主人翁意识,他们不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渴求迫使化学老师寻求新的教学方案.我们理应顺势改变自身角色,探索属于化学教育的专属之路.
(二)繁杂冗长的化学公式充盈学生脑海,令学生厌恶,我们可以将这些公式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
比如简单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区别,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氧妈妈和碳爸爸生了一对双胞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兄弟两个表面上异常相似,然性格却迥然不同.故事的后文即引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作用等特点.在故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他们还收获了乐趣.
(三)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无论是在理论探讨还是在实验探究的情境下,老师需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给予合理地指导鼓励.
局限于一节课只有一位讲课老师,老师可以邀请小组其他化学老师和自己一起上课,这样,老师就可以分散在不同角落,便于为学生们及时解答疑惑.化学老师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发现彼此的授课缺陷,及时地改进教学方法.如此,教师之间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合作不能拘泥于师生与生生之间,要想改变化学教学现状,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老师之间的凝聚力是不可或缺的.
(四)新课改中化学老师们应该学会放手,把课堂的使用权交还给学生,由学生们来演绎课堂的真谛,教师扮演指导者、鼓励者的角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所需做的就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倡由学生自导自演课程内容,老师在一旁扮演配角,为学生创造的篇章锦上添花即可.
(五)化学实验占据化学教学的重要比重,策划好实验课的进程,老师的授课就成功了一半.
化学理论知识多来自实验分析,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如,学生在学习水的电解实验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白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利用氢气和氧气的密度不同来进行分离,通过用一个烧杯扣在刚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水面,我们可以用酒精灯去靠近杯子,可以听到砰的声音,这是氢气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产生的爆炸现象.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氢气与氧气的反应生成产物,同时我们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看到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并且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类似于为啥氢气燃烧时会发出砰的声音,氢气有颜色吗?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哪个更低,氢气在分离的时候会在上层吗?通过这系列问题,我们巩固了学生课上所学的知识.学生需要正确对待实验,在实验现象中找寻理论知识的踪影,将书本与现实紧密相连,这不但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能促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开启探究化学的神奇之旅.
三、结语
通过我校化学老师的共同探讨,我们对于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针对学生自身差异所在,我们制定了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我们试图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高效的学习体系,还学生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处于迈入大学门槛桥梁的一端,紧张的高考占据了他们心扉,他们很难找到时间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
大量的习题,背不完的单词,枯燥的理科公式永远是他们不离不弃的选择.只是一昧如此机械式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身体疲惫,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们自我逼迫放弃了好多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可以从学生兴趣出发,将化学公式趣味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授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比拥有一位良师更为幸运.
据以往经验,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所以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不能过度依赖老师,他们必须结合自身学习化学的习惯,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在模式中不断提高,在学中不断改善这种模式,争取最大程度的丰富化学知识.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既师亦友,身为学生,学会虚心请教是不可或缺的事情.
高中教材内容深度较大,只凭借上课时的笔记来复习,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课堂没有听懂的地方要及时请教同学、老师.在知识的海洋里,没有等级之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亮点,今天你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别人,而明天他也会有不明白的地方来向你请求指教.信息之间的高畅流通才能让彼此受益匪浅,这也是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原因,化学学习的道理与此一斑.
(四)“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化学的海洋里没有优生与差生之分,只有勤劳与懒惰之别.
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在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汗水,我们不应只是看他们光辉的一面.处于高考边缘的学子们如果想要在高考的大军中展露头角,进入理想的大学,那么从现在开始,请把你们的懒惰驱逐,努力拼搏吧!
(五)“蚁穴溃堤”的原意是即使是很小的瑕疵也能酿成大祸,那么你能否站在蚂蚁的角度看待问题.
蚂蚁本身的渺小不言而喻,它的力量更是微乎其微,然它的巢穴为何使得堤坝溃烂?蚂蚁作为群居类的昆虫,它们习惯集体生活方式,试想,如果不是团队力量的支撑,它们又如何在“物竞天择,适合生存”的自然法则下生存!自诩为高等生物、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像蚂蚁们学习?高中的化学知识获取,亦离不开团队的协助.
二、从老师授课方式出发
(一)传统的化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其他各科老师改变教学方法下的学生们,已然具有课堂主人翁意识,他们不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渴求迫使化学老师寻求新的教学方案.我们理应顺势改变自身角色,探索属于化学教育的专属之路.
(二)繁杂冗长的化学公式充盈学生脑海,令学生厌恶,我们可以将这些公式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
比如简单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区别,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氧妈妈和碳爸爸生了一对双胞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兄弟两个表面上异常相似,然性格却迥然不同.故事的后文即引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作用等特点.在故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他们还收获了乐趣.
(三)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无论是在理论探讨还是在实验探究的情境下,老师需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给予合理地指导鼓励.
局限于一节课只有一位讲课老师,老师可以邀请小组其他化学老师和自己一起上课,这样,老师就可以分散在不同角落,便于为学生们及时解答疑惑.化学老师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发现彼此的授课缺陷,及时地改进教学方法.如此,教师之间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合作不能拘泥于师生与生生之间,要想改变化学教学现状,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老师之间的凝聚力是不可或缺的.
(四)新课改中化学老师们应该学会放手,把课堂的使用权交还给学生,由学生们来演绎课堂的真谛,教师扮演指导者、鼓励者的角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所需做的就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倡由学生自导自演课程内容,老师在一旁扮演配角,为学生创造的篇章锦上添花即可.
(五)化学实验占据化学教学的重要比重,策划好实验课的进程,老师的授课就成功了一半.
化学理论知识多来自实验分析,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如,学生在学习水的电解实验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白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利用氢气和氧气的密度不同来进行分离,通过用一个烧杯扣在刚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水面,我们可以用酒精灯去靠近杯子,可以听到砰的声音,这是氢气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产生的爆炸现象.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氢气与氧气的反应生成产物,同时我们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看到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并且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类似于为啥氢气燃烧时会发出砰的声音,氢气有颜色吗?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哪个更低,氢气在分离的时候会在上层吗?通过这系列问题,我们巩固了学生课上所学的知识.学生需要正确对待实验,在实验现象中找寻理论知识的踪影,将书本与现实紧密相连,这不但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能促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开启探究化学的神奇之旅.
三、结语
通过我校化学老师的共同探讨,我们对于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针对学生自身差异所在,我们制定了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我们试图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高效的学习体系,还学生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