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微课资源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李成刚

【机构】 四川省广安第三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微课资源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改革的一种良好推手,是信息技术助推教育发展的必然。本文从概念界定、运用平台、运用成效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实践心得。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微课资源  整合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迅速走红,成为教师心中一块炽热的教学信奉,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广泛用于实践课堂的各个环节。这得益于其自身的针对性强、直观易用特点。高中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奠基学科,与微课资源整合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之势。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微课概念界定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主要载体,通过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自主观看中构建新知。在国外,又有"Micro-lecture"、"MicrocAourses"、"mini courses"、"small lecture"等称呼,是近几年随着幕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新概念的普及,在全世界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善于微课建设的一些很多,我们通常会对其资源类型、资源构成、资源平台、资源评价、资源应用、资源共享、资源研究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 
  二、微课运用环境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班班通"工程的有效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以不可阻挡之势入驻校园,与学科教学整合。交互式电子白板、大屏智能电脑电视成为知识呈现的教学终端,为微课资源运用提供了良好平台。不仅在课堂有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就是学生课余运用也有良好条件,现在,电子数码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庭,很多高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都可运用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的Wiyi免费上网,登录具有微课资源的网站或观看或下载。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将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对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同时可以借助班级QQ群、微信群或相关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
  三、微课运用成效
  (一)创设兴趣激发情境。微课之所以能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传统教学"满堂灌",学生早已厌倦被动接受式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在带给学生新颖感的同时,本身就有创设趣味情境的成分在其中,更何况微课是以信息技术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资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良好学习情境氛围。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就以近几年人们对马尔代夫旅游的热潮为引入创设情境,利用FLASH教学软件制作马尔代夫"海上日出"动画演示,演示出太阳与海面的相交、相切、相离的过程。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并配以柔和优美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好地将从动画中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数学的理性认识,进而容易总结归纳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种类,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有效化解教学难点。高中数学更具有思维深度、广度、发散性的要求,加之数学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更使得一部分学生"望数生叹"。这一切所带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难点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快速理解并掌握,是我们教学设计应着重思考的问题,而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微课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将其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多媒体形式归纳出来,并呈现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解角的概念的推广时,利用几何画板或FLASH教学软件,结合PPT将其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利用旋转的观点对角的概念进行推广,使其内容更具体化和生动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这是微课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的直接效果,能有效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起到了提升学习有效性的积极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微课教学短小、目标明确,直指某个知识点。学生可根据自身,"哪里不会学哪里"原则,定象选择欠缺知识学习。不仅有利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快速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愉悦快乐。因而更进一步促进学生自学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在自学之后,我们还可组织学生适当开展观后交流,谈收获、提疑惑,分享学习成果。这样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实践中,我们可借助微课方式,将例题讲解环节制作成一段微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观看视频,然后通过组内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曲边梯形的面积》时,如何化解"以直代曲"难点,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在回顾割圆术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用正多边形计算圆的面积?为什么让边数逐次加倍?怎样才能"越来越接近"?另一个难点是对"极限"和"无限逼近"的理解。微课中,我们分别采用图形、数表两种方式呈现逐渐细分和无限逼近的过程,引出取极限的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水到渠成,提高了学生推理、概括能力。
  总之,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使我们从繁重的、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起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有效落实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的"互联网+教育的重点行动是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服务模式的变革"文件精神。因此,我们应将微课与数学课改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促进微课资源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使其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芳芳,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2]麦小霞,基于Android的微课程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侯天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