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作者】 陈历云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德公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情,创设的情境也有所不同。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多方面的要求,创新情境创设策略,让情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  实践策略
  情境是新课改实践的重要抓手,是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策略。特别是一个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更是促进“人人获得良好数学教育”教学理想实现的重要依据。随着人们对情境教学研究的深入,其作用越来越被人们看好,受到广大教师青睐。正是如此,人们又将其进行了分门别类,创设出了不同种类的教学情境来。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不同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创设直观性情境
  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充分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乐于直观形象的事物的认知和学习。而创设直观性情境,就是为满足学生这种需求我们定制的。实践中,我们应结合年龄特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中,一上课我就端出两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分给两位学生,他们喝得直摇头,一个学生说牛奶泡得太浓,另一个学生说牛奶泡得太淡。“是哪里出问题?怎么办?”我问道。有的学生说淡了加奶粉,浓了加水;有的学生说:“要按比例泡。”我接着问:“应该是怎样的比例呢?”这时有学生说1:2,有学生说1:10,这时我又拿出一桶奶粉晃了晃,马上就有学生喊出“看说明书”,上面说按1:8配制。很多学生都想上来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在这时我又提出个问题:“如果一杯有200克开水,又该加多少奶粉才合适?”有的学生已报出答案,有的在自己嘀咕,有的则在动笔思考,整个班都沉浸在积极主动学习氛围中。
  二、创设操作性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创设动作性情境,就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把自我体验中学到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突破本科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教学中我特意引入了学生喜欢的套圈游戏,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让学生探讨游戏公平性这一话题情境,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同时,通过这一情境活动,学生获得了对圆的本质特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了解了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
  三、创设描述性情境
  描述性情境,又称语言性情境,是教师用教学语言描述的语言情境,其方法主要是用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式,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均数问题时,我这样描述:运动会马上开始了,学校需要很多红花,任务紧急,决定交给我们班完成。谁能很快测算出全班40位同学在一节课内大约能做几朵?怎样测算?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位同学一节课做的朵数,再把它们加起来;有的说这样太麻烦了,只要测出一位同学一节课做的朵数,乘40就可以了;还有的说可以先测出几位同学的朵数,计算出平均数后再乘40。接着师生一起选出有代表性的6位同学进行统计,一节课6位同学共做66朵。照这样计算,全班40位同学一节课能做多少朵?由于这样的例题接近学生的生活,又是师生共同探讨产生的,所以学生对例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了如指掌,也就很快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这类情境用得较多,很经济,但良好效果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特别是应注重煽情性和激趣性语言,更能发挥效果,成就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四、创设欣赏性情境
  创设这类情境主要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情感。与直观性情境不同的只有目的不同。因为他们都属于直观呈现,这类情境主要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一种情感。实践中,我们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创设欣赏性情境就更有必要了,课件展示翩翩起舞的蝴蝶、公园里的绿树、香山上的红叶、充满喜气的花朵等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称美,在欣赏的同时就有学生喊着那是对称的,学生说了很多,我便问他们:“你们是怎样判断的呢?”这就很自然的引到对称的特征探讨中去了。
  五、创设探究性情境
  探究性情境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良好平台和氛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实践中,探究性情境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成为我们教师最容易想到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求株距行距”的应用题时,我们就进行了探究性教学,创设了解探究性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到校劳动基地———蔬菜园实践探索,先分组测量蔬菜园的长和宽,求出面积。这时学生纷纷议论起来,对学生问题我微笑不答,学生兴奋的叫到:“喔,我有办法估算棵数啦!”通过亲身的体念,学生到教室后,很快编成各种问题的应用题,如:学校附近的一块玉米地,测出它的长50米,宽30米,按照株距0.6米,行距0.4米种玉米,一共可以种几棵?一些家住农村的孩子用这种方法帮助父母测面积,算棵数,求产量。
  当然,情境还有很多种类,不同需要,就有不同情境呈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设教学情境,特别是应尽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除了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外,还要重视在巩固提高中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效的、具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中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董兴纪,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2]罗琴,创设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J].都市家教,2017年。
  [3]孔维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