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

【作者】 陈 果

【机构】 四川省高县第二实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面对21世纪的挑战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一部分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仍然过分重视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忽视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神奇多彩的创造想象世界。
  在小学创新教育目标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类飞翔的翅膀,是人类所以能够发明创造,不断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要求:“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四条写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创造的火种,学生今后要有所创造,从小就必须培养和发展想象力。
  一、组建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体系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过重的压力,心理上没有负担。使他们轻松地学,愉快地听,积极地想。让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是宽松的、自由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就会积极思维,在思维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二、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
  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幻想,帮助他们把积极的幻想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要敢于冲破一些传统的观念,大胆想象。学校班级应该是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取消权威意识。提倡思维无“禁区”,学生可以向老师“发难”,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认识,使学生不断地积累感性经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光靠课内是不够的。丰富的课余生活在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开发潜能、发展想象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如舞蹈、体育、绘画等。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培养了观察力、动作协调力、审美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就能不断地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其想象力。
  四、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学知识,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我校根据高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学生读书评比活动的文件精神,组织了各班级成立图书角,每年都组织开展学生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教师每周要检查学生课外阅读量及阅读内容,倡导学生记读书笔记,写出感受及体会,评比课外阅读之星,在学校的橱窗、围墙处张贴,引领学生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材料。
  五、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哪怕是一架纸飞机,学生一旦动手做,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就得考虑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这些问题的思考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校每隔一年都要举办少儿艺术节活动,每期开展各学科的特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小制作、小发明。
  六、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启发想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想象的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沉醉”于自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大脑就会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对所感知的事物记忆真切,进行积极的思维。教师采用猜谜、设疑、制造悬念、利用插图、利用实物及电教媒体等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七、阅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渗透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组织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相适应。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文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了解祖国各地的人情风俗,在神奇、曲折的童话故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应抓住关键词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会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将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八、朗读“佳句”,奇思妙想,激发想象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探究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有助于克服思维的定势,拓展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想象力。
  小学课文中有许多“佳句”,教师若能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启发学生奇思妙想,就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想象力。
  想象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把他们的奇思妙想、天真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文中好词佳句的朗读,再现情境,激活学生想象。
  九、开展形式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1、自由轻声吟读。
  如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让学生在自由轻声吟读中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按“闻到清香”、“看荷花”、“想到自己是荷花”、“回到现实中”的顺序来边读边想。把读者当作作者,想象自己是怎样去看荷花的,让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的经历联系起来,充实表象。
  2、咬文嚼字的个别读与齐读相结合。
  《荷花》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在学生个别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抓住了“挨挨挤挤”、“碧绿的大圆盘”,让学生想象荷叶的样子。抓住了“冒”、“露”两词,想象荷花亭亭玉立,长在荷叶之上,小莲蓬本来躲在花瓣中,而现在显露出来,就像把头探出来了;通过“翩翩起舞”、“随风飘动”、“舞蹈”、“静静地站立”等词,想象荷花在微风中的动态美和风过后的静态美。这样的咀嚼,再让学生齐读,引导学生体味、观察,以储备丰富的表象,他们的再造想象力就会得到发展。
  3、必要的默读。
  老师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进行了两次默读:第一次默读后,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荷叶和荷花是什么样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第二次默读思考这段注重写了几种荷花,它们的姿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通过层层默读,在默读中想象、比较,让荷花形象在头脑中逐渐凸现出来。
  4、精心设计引读。
  引读是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采用的又一种方法。适度的引读,可以深究课文的感情色彩,可以推敲文章的重难点,可以读懂作者的丰富联想,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如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师引读“这么多的荷花……”生接着读“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师引读“如果把眼前的……”生接着读“那画家的本领……”师引读“我忽然觉得自己……”生接着读“仿佛就是……”等。这样的引读,让学生在头脑中自然地浮现出了“一大幅活的画”,他们的再造想象力得到了培养。
  十、借用特殊标点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某些文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十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