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几个转变
【作者】 刘玉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正因如此,“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成了新课改的宗旨。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师道尊严”的角色。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只有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能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师生应该是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新课程尤其强调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师生在平等的交往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形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要有“民主化”的人格,就是平等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意识。教师固守自己的权威,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心胸狭窄,就可能会歧视差生,就可能不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共同学习的朋友关系。教师要有“以宽容为先导,以理解为依托,以关心为向导,以激励为手段,以爱护为策略,以信任为目标”的平等意识,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的学生,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自的个性。
二、转变教师总揽全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话被教师们喊了多年,写了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课改理念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彻底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顺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学习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课堂控制方式基本上是封闭的。在这种控制状态中、学生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未被允许对各种价值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学生缺乏“行动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创造思维被教师扼杀,所以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与个性人格的塑造。其主体性便很难体现。
只有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自主权、自由权、选择权、学生有自己控制自己学习行为的权利,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转变教师“重知识、轻能力”的观点。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一贯以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好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
如今新课改对学生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当转变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应当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教师还应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转变教师千百年来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教育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
五、转变“教”与“学”的分离。
教学应当“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学生的促进者,积极旁观者,在教学活动中随机点拨,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思维,培训学生能力。
六、转变学生学习知识与生活脱节的观点。
教学应当优化教师的主导行为,落实主体的作用,从而得到升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学习知识与发展学生能力,培养思维,丰富语言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环境、语言情景、时间空间中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主动的,积极地去学习知识。
七、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投入到活动中,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一些新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在探研、合作、互助中学到新的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情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八、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主断、专制的位置。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但教师是平等中的一面旗帜。无论是在行为,还是人格修养方面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因此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素养,还应当注重人格魅力的修炼,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认真领会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师道尊严”的角色。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只有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能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师生应该是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新课程尤其强调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师生在平等的交往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形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要有“民主化”的人格,就是平等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意识。教师固守自己的权威,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心胸狭窄,就可能会歧视差生,就可能不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共同学习的朋友关系。教师要有“以宽容为先导,以理解为依托,以关心为向导,以激励为手段,以爱护为策略,以信任为目标”的平等意识,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的学生,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自的个性。
二、转变教师总揽全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话被教师们喊了多年,写了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课改理念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彻底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顺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学习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课堂控制方式基本上是封闭的。在这种控制状态中、学生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未被允许对各种价值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学生缺乏“行动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创造思维被教师扼杀,所以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与个性人格的塑造。其主体性便很难体现。
只有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自主权、自由权、选择权、学生有自己控制自己学习行为的权利,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转变教师“重知识、轻能力”的观点。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一贯以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好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
如今新课改对学生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当转变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应当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教师还应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转变教师千百年来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教育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
五、转变“教”与“学”的分离。
教学应当“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学生的促进者,积极旁观者,在教学活动中随机点拨,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思维,培训学生能力。
六、转变学生学习知识与生活脱节的观点。
教学应当优化教师的主导行为,落实主体的作用,从而得到升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学习知识与发展学生能力,培养思维,丰富语言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环境、语言情景、时间空间中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主动的,积极地去学习知识。
七、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投入到活动中,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一些新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在探研、合作、互助中学到新的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情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八、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主断、专制的位置。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但教师是平等中的一面旗帜。无论是在行为,还是人格修养方面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因此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素养,还应当注重人格魅力的修炼,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认真领会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