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生物实验课的现状
【作者】 王春梅
【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这句话恰如其分的说明了生物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但在实验的操作中,实验课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开展不到位,落实不到实处,就是开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因此,本人谈谈自己对生物实验课的一些心得。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开展的必要性
“生物课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生物课课程,上下各两册,共计四册。以初一上册为例:共有九个“观察与思考”,侧重训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六个“探究”、八个“实验”,侧重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四个“演示实验”侧重训练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推导出结论的技能;三个“调查”侧重训练观察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一个“设计”、一个“模拟制作”侧重训练模拟的方法。还有一些“课外实践”和“进一步探究”。这些实验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要求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为主动的动手、动脑学习。从而获取新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观念。
二、初中生物实验课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教师方面。初一、初二年级的生物教学中,所做实验大部分是经典的实验。在实验中要形成规模操作、专心实验的习惯。但教师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如初一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中的学生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对于这一看似不难的实验,不同的教师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方法是实验观察前,老师将本节实验目地、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全部清楚的交代给学生,然后再由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完成实验。或者直接改为演示实验;另一种方法是在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后,由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实验。前者,学生由老师牵着走路,路上风景相似;后者学生独自上路,道不同则风景各异。如学生采用后者方法试验,发现小鱼的尾鳍不用载玻片观察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效果更明显,小鱼的死亡率也会下降。
学生方面。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们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爱好广泛,做事极不稳定。在实验中很难维持良好的学习过程,还以“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为例,当实验进行到第二步时,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首次观察时,小鱼尾鳍不时挣扎摆动,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不在实验上,而开始出现混乱了,“老师,小鱼跳出来了;老师,小鱼的尾鳍变成红色了;老师,我怎么看不见;老师,我看见了看见了,这是不是……”。此时,课堂简直成了“杂烩汤”,更有甚者,会乘机讲其它方面话题的现象,甚至个别还会出现打闹的现象,后果就是,老师一到实验课就头痛、心累,学生一到实验课就放任自流。
原因分析有二:一方面,学生认知不足,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一至两年后面临中考,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学生、学校对此都不予重视。另一方面,在教材处理上,初一、初二年级的生物实验课,部分耗时比较长如“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仅凭课上是无法完成制作、绘图等过程。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课时安排,有2学时/周和3学时/周。但目前,大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段都是2学时。因此,在教学时数紧张的前提下,任课老师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压缩教学内容,这一点在实验课尤为明显。如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改为哑剧表演,还有部分学校因教学经费短缺,压缩开支,导致实验室的仪器及设置配置不足。
三、初中生物实验课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学习中,有益注意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目的性,目标明确,即使需要注意的事物稀奇,学生也不十分感谢兴趣。但由于目标和任务的需要,就迫使学生必须注意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实验过程要快捷、简便;实验结果要力求准确;实验现象要认真观察;实验失败要善于总结。其次,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不仅是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的结合,还应该是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结合。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增强学生实验的信心,使学生对实验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机会参与生物实验课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亲自动手,获得直接实验过程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开展的必要性
“生物课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生物课课程,上下各两册,共计四册。以初一上册为例:共有九个“观察与思考”,侧重训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六个“探究”、八个“实验”,侧重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四个“演示实验”侧重训练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推导出结论的技能;三个“调查”侧重训练观察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一个“设计”、一个“模拟制作”侧重训练模拟的方法。还有一些“课外实践”和“进一步探究”。这些实验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要求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为主动的动手、动脑学习。从而获取新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观念。
二、初中生物实验课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教师方面。初一、初二年级的生物教学中,所做实验大部分是经典的实验。在实验中要形成规模操作、专心实验的习惯。但教师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如初一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中的学生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对于这一看似不难的实验,不同的教师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方法是实验观察前,老师将本节实验目地、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全部清楚的交代给学生,然后再由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完成实验。或者直接改为演示实验;另一种方法是在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后,由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实验。前者,学生由老师牵着走路,路上风景相似;后者学生独自上路,道不同则风景各异。如学生采用后者方法试验,发现小鱼的尾鳍不用载玻片观察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效果更明显,小鱼的死亡率也会下降。
学生方面。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们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爱好广泛,做事极不稳定。在实验中很难维持良好的学习过程,还以“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为例,当实验进行到第二步时,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首次观察时,小鱼尾鳍不时挣扎摆动,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不在实验上,而开始出现混乱了,“老师,小鱼跳出来了;老师,小鱼的尾鳍变成红色了;老师,我怎么看不见;老师,我看见了看见了,这是不是……”。此时,课堂简直成了“杂烩汤”,更有甚者,会乘机讲其它方面话题的现象,甚至个别还会出现打闹的现象,后果就是,老师一到实验课就头痛、心累,学生一到实验课就放任自流。
原因分析有二:一方面,学生认知不足,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一至两年后面临中考,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学生、学校对此都不予重视。另一方面,在教材处理上,初一、初二年级的生物实验课,部分耗时比较长如“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仅凭课上是无法完成制作、绘图等过程。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课时安排,有2学时/周和3学时/周。但目前,大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段都是2学时。因此,在教学时数紧张的前提下,任课老师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压缩教学内容,这一点在实验课尤为明显。如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改为哑剧表演,还有部分学校因教学经费短缺,压缩开支,导致实验室的仪器及设置配置不足。
三、初中生物实验课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学习中,有益注意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目的性,目标明确,即使需要注意的事物稀奇,学生也不十分感谢兴趣。但由于目标和任务的需要,就迫使学生必须注意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实验过程要快捷、简便;实验结果要力求准确;实验现象要认真观察;实验失败要善于总结。其次,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不仅是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的结合,还应该是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结合。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增强学生实验的信心,使学生对实验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机会参与生物实验课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亲自动手,获得直接实验过程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