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开放教学
【作者】 李 白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城东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要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要认真考虑给他们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这样,教师必须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劳动不再是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而是分享学生成长的喜悦,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要把课堂内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开放教学策略
1.推行两改革:改革教学管理,改革教学评价
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举手就发言,可以插话,可以走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不要求把手放在背后面。改革以教材为准、教参为准、以知识传授为准的教学评价方法,以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多少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得到激发为评价标准来评价老师的课,考试上,学生的答案有创造性的就给高分。
2. 实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
课堂学习和练习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的,规定老师应该允许,不许厉声指责;但有错要求学生及时纠正,同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认为有价值,但老师不赞成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推行四提倡
①提倡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规定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奇思妙想记录本,把新奇的想法、发现及时记录下来,老师每学期查阅一、二次,并把奇思妙想的数量、质量作为评价学生创造性水平的重要标准。
②提倡质疑问难,挑战权威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书本的毛病,挑老师在知识上的毛病,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③提倡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心理上的安全是创新的必要心理环境,实行教学民主,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调动起来,这就是有利于创新的心理环境。
④提倡时时事事人人创新
陶行知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在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同样鼓励学生创新。如课前几分钟的唱歌,不少班不是单一的齐唱,而是采取男女对唱、分组轮唱、分角色唱等方式;在班队活动中每月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每十人一组,在2分钟每人发布一到几条与别人不相同的真实的新闻,每组派代表到班上发布,统计全班同学收集了多少条不同的新闻;家庭活动中,联系部分家长,让孩子每天完成一件不雷同的创新作品,可以是做的、画的、作文或数学题的新解法,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技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用《学创造》做教材,利用每周的科技活动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创造技巧,并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寻找创造发明课题,进行新方案设计。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了发明创造、环境、种植、养饲、气象、摄影、科幻画等课外兴趣小组,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开展活动,形成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幻画、创新方案设计等作品,挑选优秀作品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活动比赛。
二、开放学生的身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这句话是叶澜教授说的。是呀,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涌动着的生命体,教师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的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对一些课堂常规进行废除和完善,以营造开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如,引导课前预习,可先向学生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等;引导有错必纠(包括对教师、教材和权威出项的错误),有疑就问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解疑;允许围绕学习内容轻声说话,允许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活喜欢的问题回答,允许学生上课不必挺胸直背,学生可以举手说,也可以不举手说,可以站起来说,也可以坐着说,可以按老师指定的发言,也可以抢答,可以同桌讨论,也可离座找好朋友切磋……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学生心情愉快,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个性得到解放,老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寻回自身劳动价值的快乐。
三、开放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提出: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个性选择,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1、为学生创设联想的时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如,一个老师在执教语文课《春天来了》一课中,在读完“麦苗醒来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时,问孩子:“为什么麦苗在这时醒来,舒展嫩绿的叶子?”这一问题犹如一颗石子,在学生们的心海中荡起一朵朵思维的浪花。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雨下了,麦苗赶着来洗澡。”有的说:“春天里花都开了,麦苗也不肯落后呢。”小孩的想象是那么丰富,那么美好,那么富有人情味,那么富有个性化,在他们心中,春天是人,春雷是人,春苗是人,世间所有万物都有生命,这样的教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个性。
2、查找资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指导学生或上图书馆或上网资料搜集或进行网上阅读,搜集信息。这样拓展学习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主体化。如,教学《小兴安岭》一文时,布置预习任务中,让学生去查找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使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后来,学生通过查课外书,上网查询,查找到了丰富、有趣的资料论文发表。如,“小兴安岭盛产东北三宝: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小兴安岭的交通工具很特别,有雪橇……”等。这样,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课堂上表现更积极了民主,学习目的更明确了,而且,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不仅扩展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学生的丰富个性也得到了表现的空间。
3、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陶行知曾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到生活中去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产生富有个性化的想法,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参观工厂、农村、部队等。
一、开放教学策略
1.推行两改革:改革教学管理,改革教学评价
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举手就发言,可以插话,可以走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不要求把手放在背后面。改革以教材为准、教参为准、以知识传授为准的教学评价方法,以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多少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得到激发为评价标准来评价老师的课,考试上,学生的答案有创造性的就给高分。
2. 实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
课堂学习和练习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的,规定老师应该允许,不许厉声指责;但有错要求学生及时纠正,同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认为有价值,但老师不赞成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推行四提倡
①提倡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规定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奇思妙想记录本,把新奇的想法、发现及时记录下来,老师每学期查阅一、二次,并把奇思妙想的数量、质量作为评价学生创造性水平的重要标准。
②提倡质疑问难,挑战权威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书本的毛病,挑老师在知识上的毛病,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③提倡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心理上的安全是创新的必要心理环境,实行教学民主,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调动起来,这就是有利于创新的心理环境。
④提倡时时事事人人创新
陶行知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在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同样鼓励学生创新。如课前几分钟的唱歌,不少班不是单一的齐唱,而是采取男女对唱、分组轮唱、分角色唱等方式;在班队活动中每月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每十人一组,在2分钟每人发布一到几条与别人不相同的真实的新闻,每组派代表到班上发布,统计全班同学收集了多少条不同的新闻;家庭活动中,联系部分家长,让孩子每天完成一件不雷同的创新作品,可以是做的、画的、作文或数学题的新解法,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技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用《学创造》做教材,利用每周的科技活动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创造技巧,并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寻找创造发明课题,进行新方案设计。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了发明创造、环境、种植、养饲、气象、摄影、科幻画等课外兴趣小组,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开展活动,形成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幻画、创新方案设计等作品,挑选优秀作品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活动比赛。
二、开放学生的身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这句话是叶澜教授说的。是呀,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涌动着的生命体,教师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的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对一些课堂常规进行废除和完善,以营造开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如,引导课前预习,可先向学生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等;引导有错必纠(包括对教师、教材和权威出项的错误),有疑就问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解疑;允许围绕学习内容轻声说话,允许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活喜欢的问题回答,允许学生上课不必挺胸直背,学生可以举手说,也可以不举手说,可以站起来说,也可以坐着说,可以按老师指定的发言,也可以抢答,可以同桌讨论,也可离座找好朋友切磋……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学生心情愉快,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个性得到解放,老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寻回自身劳动价值的快乐。
三、开放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提出: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个性选择,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1、为学生创设联想的时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如,一个老师在执教语文课《春天来了》一课中,在读完“麦苗醒来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时,问孩子:“为什么麦苗在这时醒来,舒展嫩绿的叶子?”这一问题犹如一颗石子,在学生们的心海中荡起一朵朵思维的浪花。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雨下了,麦苗赶着来洗澡。”有的说:“春天里花都开了,麦苗也不肯落后呢。”小孩的想象是那么丰富,那么美好,那么富有人情味,那么富有个性化,在他们心中,春天是人,春雷是人,春苗是人,世间所有万物都有生命,这样的教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个性。
2、查找资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指导学生或上图书馆或上网资料搜集或进行网上阅读,搜集信息。这样拓展学习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主体化。如,教学《小兴安岭》一文时,布置预习任务中,让学生去查找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使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后来,学生通过查课外书,上网查询,查找到了丰富、有趣的资料论文发表。如,“小兴安岭盛产东北三宝: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小兴安岭的交通工具很特别,有雪橇……”等。这样,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课堂上表现更积极了民主,学习目的更明确了,而且,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不仅扩展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学生的丰富个性也得到了表现的空间。
3、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陶行知曾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到生活中去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产生富有个性化的想法,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参观工厂、农村、部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