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探索
【作者】 张军华
【机构】 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埃德加 .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提到,教育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另一种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就是想实现教育的这种“第一种功能”,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求索。现行的数学教育,一般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活动,将学生个体学习,组织成群体学习,学生学习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现如今社会已高速发展,新的时代需要一代新人,需要新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改变一些学习方式、教学形式,势在必行,开展学生数学实践活动可以逐步达到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综合与实践”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数学课堂,这是课改以来的一大亮点,同时标准对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也作出明确指示:“综合与实践”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教材在编排上也在每册中安排了“综合与实践”内容,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进行研究。
从教材内容的细节上看更多的是涉及到怎样与数学知识的结合,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的活动安排,更没有具体实施综合与实践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中带来了一定难度,有些就干脆越过,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乃至拓展,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依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认知特点,可将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作如下层次划分,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实施。
第一层次,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以教材中编制的活动内容的实施和应用为抓手,开展对其课型、内容、形式、活动环境、师生行为、学生表现、学生特长等方面的研究和积累,探索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的模式。通过教材本身的内容为蓝本,进行实践活动,实践中积极探索,为学生学习理解知识做感性经验准备而开展的操作、实践活动,如课标中例20、21、22(详见课程标准修订版P83-85)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将实践综合应用活动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一层次的内容可完全依照教材,教师进行活动设计。这一层次主要可针对低段学生进行。
第二层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以模拟性的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进行设计和开发内容。模拟实践是对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模拟,通过要素调查,组合、计算、设计等等,让学生从中体验各要素的关系,发现和解决问题。如,设计图解鸡兔同笼问题、拉面问题、房间不规则面积计算问题、银行利率问题等等(辅助学生设计)课标中例42、43等。这一层次的内容可模仿教材内容,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进行同伴互助,教师辅助下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开发与设计,促使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在目标指引下的活动设计,制订简单方案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修订方案,在活动中获得进一步的活动经验。这一层次可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实施。
第三层次,自主开发现实性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身边发现和参与的一些活动。如:开展提倡环保提案(实际调查积累数据、分析数据、研究解决结论)、设计公共汽车线路(调查、测量数据、分析数据、研究解决结论)如课标例75、76、77等等形成初步的结论性报告。促使学生在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完善实施的过程中,体验数据的收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考可行性建议;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了解所学知识或者其他学科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与能力。这一层次的课程内容由学生成组合作设计,教师组织研讨答辩。这一层次可针对程度较好的高年级学生尝试实施。
通过壁报、专栏、等宣传手段和汇报、观摩、展示等交流手段,渲染活动氛围、烘托活动环境、夯实活动的意义。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介绍、解释达成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创造数学活动环境,形成良好的数学活动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在经常性的活动中逐步形成活动氛围,最终达成活动的目的。
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关注以下几点:
1、综合与实践内容上有别与具体知识点的探索活动,形式上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学生须全程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此目标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应重在综合各领域各学科的知识,重在应用,重在实践,重在活动。
3、综合与实践领域的问题引领是关键,问题的来源既可来自与教材,也可来自于教师、学生的开发。选择适合学生、适合本地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课程总体目标。
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活动角色,又要组织好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促进,还要关注活动过程的适时点拨,加深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5、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有所体现,不能操之过急,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要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又要关注活动的结果,在体验活动过程的同时,感受活动结果与活动的因果联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综合与实践”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不是在其他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强调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是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开展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促进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通过使学生发现生活实践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起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过程,这种感受更实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自主地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开展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也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具备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起课堂上、作业中、试卷里的纸上谈兵似的解决问题,来得更直接、更实在、更真实、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综合性,也就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数学实践综合应用活动,必须综合性的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可能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其它学科的知识,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会更迫切,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对知识的实用价值的感受会更真切,会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
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就决定了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有效的、开放的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的开展会给学生一个更大的实施空间,撒下希望的种子,静待花开。
“综合与实践”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数学课堂,这是课改以来的一大亮点,同时标准对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也作出明确指示:“综合与实践”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教材在编排上也在每册中安排了“综合与实践”内容,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进行研究。
从教材内容的细节上看更多的是涉及到怎样与数学知识的结合,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的活动安排,更没有具体实施综合与实践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中带来了一定难度,有些就干脆越过,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乃至拓展,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依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认知特点,可将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作如下层次划分,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实施。
第一层次,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以教材中编制的活动内容的实施和应用为抓手,开展对其课型、内容、形式、活动环境、师生行为、学生表现、学生特长等方面的研究和积累,探索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的模式。通过教材本身的内容为蓝本,进行实践活动,实践中积极探索,为学生学习理解知识做感性经验准备而开展的操作、实践活动,如课标中例20、21、22(详见课程标准修订版P83-85)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将实践综合应用活动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一层次的内容可完全依照教材,教师进行活动设计。这一层次主要可针对低段学生进行。
第二层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以模拟性的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进行设计和开发内容。模拟实践是对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模拟,通过要素调查,组合、计算、设计等等,让学生从中体验各要素的关系,发现和解决问题。如,设计图解鸡兔同笼问题、拉面问题、房间不规则面积计算问题、银行利率问题等等(辅助学生设计)课标中例42、43等。这一层次的内容可模仿教材内容,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进行同伴互助,教师辅助下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开发与设计,促使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在目标指引下的活动设计,制订简单方案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修订方案,在活动中获得进一步的活动经验。这一层次可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实施。
第三层次,自主开发现实性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身边发现和参与的一些活动。如:开展提倡环保提案(实际调查积累数据、分析数据、研究解决结论)、设计公共汽车线路(调查、测量数据、分析数据、研究解决结论)如课标例75、76、77等等形成初步的结论性报告。促使学生在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完善实施的过程中,体验数据的收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考可行性建议;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了解所学知识或者其他学科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与能力。这一层次的课程内容由学生成组合作设计,教师组织研讨答辩。这一层次可针对程度较好的高年级学生尝试实施。
通过壁报、专栏、等宣传手段和汇报、观摩、展示等交流手段,渲染活动氛围、烘托活动环境、夯实活动的意义。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介绍、解释达成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创造数学活动环境,形成良好的数学活动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在经常性的活动中逐步形成活动氛围,最终达成活动的目的。
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关注以下几点:
1、综合与实践内容上有别与具体知识点的探索活动,形式上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学生须全程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此目标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应重在综合各领域各学科的知识,重在应用,重在实践,重在活动。
3、综合与实践领域的问题引领是关键,问题的来源既可来自与教材,也可来自于教师、学生的开发。选择适合学生、适合本地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课程总体目标。
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活动角色,又要组织好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促进,还要关注活动过程的适时点拨,加深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5、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有所体现,不能操之过急,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要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又要关注活动的结果,在体验活动过程的同时,感受活动结果与活动的因果联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综合与实践”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不是在其他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强调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是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开展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促进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通过使学生发现生活实践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起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过程,这种感受更实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自主地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开展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也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具备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起课堂上、作业中、试卷里的纸上谈兵似的解决问题,来得更直接、更实在、更真实、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综合性,也就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数学实践综合应用活动,必须综合性的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可能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其它学科的知识,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会更迫切,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对知识的实用价值的感受会更真切,会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
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就决定了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有效的、开放的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的开展会给学生一个更大的实施空间,撒下希望的种子,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