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藏语文课的导入方法
【作者】 顿珠扎西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仁钦则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教师导入形式呆板,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就会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由此可见,设计好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历来都被执教者所重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来设计好的导入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反复钻研教材、研究学情、运用教育机智,而且要明确导入的目的,把握导入课设计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它们精心导入。
一、温故知新。
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点,通过温故而知新,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的导语:同学们,上一篇课文我们学的是《狼和小羊》主要写的是狼想吃小羊故意找借口,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了,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道理呀?(生答: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看看作者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地方,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学生立即高兴起来,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开始边读边思索起来,点燃了思维的火花,迅速唤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趣味试验。
运用实物进行一段有趣的试验,将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知识附于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教学《乌鸦喝水》的导入,开始教学时,在讲台上出示一个装有半瓶水的颈口玻璃瓶,一些石子,一烧杯水,老师开始讲述:“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些实物,要与小朋友一起做一个有趣的试验,要求每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大家愿不愿意?这里的颈口玻璃瓶,只有半瓶水,我想使它水位升高,运用这些石子或烧杯里的水可以怎么做呢?谁来试试看……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将烧杯里的水直接灌进去,水用完了,我们还可以把石子放进瓶里。同样的也可以使水位升高。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只乌鸦。它想喝瓶中的水,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试验使文章的难点得到了分散,更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三、歌曲导入。
歌曲,现在学生特别感兴趣,在课堂导入中引进一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并加以引导,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的。如我在教学《敕勒歌》这一课时,我先播放腾格尔《天堂》,然后声情并茂的诉说: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四、揭示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重点与难点的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哄骗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五、设置悬念。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再如学习《狐假虎威》时,可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谁?”学生答:“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师说:“今天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这段导语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弄清原委,促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六、精心选择导入方法。
导入方法的选择,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二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三要考虑老师个人文化素质情况。同时,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结构等都有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设计导入时最好以具体、形象为主,直观性强一些,这样可以以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可以采用唱歌导入、讲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中年级课堂教学的导入应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对比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阅历都比较丰富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事物都能很快的接受和理解,所以在设计导入时可以更理性一些。
无论采取哪种导入方式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都要在老师认真的钻研了教材、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再决定采用哪种导入方法。只有采用最好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导入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老师都应该像那个优秀的演奏者一般,“未成曲调先有情”,以精心设计言之有味,形式多样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
一、温故知新。
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点,通过温故而知新,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的导语:同学们,上一篇课文我们学的是《狼和小羊》主要写的是狼想吃小羊故意找借口,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了,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道理呀?(生答: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种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看看作者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地方,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学生立即高兴起来,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开始边读边思索起来,点燃了思维的火花,迅速唤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趣味试验。
运用实物进行一段有趣的试验,将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知识附于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教学《乌鸦喝水》的导入,开始教学时,在讲台上出示一个装有半瓶水的颈口玻璃瓶,一些石子,一烧杯水,老师开始讲述:“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些实物,要与小朋友一起做一个有趣的试验,要求每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大家愿不愿意?这里的颈口玻璃瓶,只有半瓶水,我想使它水位升高,运用这些石子或烧杯里的水可以怎么做呢?谁来试试看……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将烧杯里的水直接灌进去,水用完了,我们还可以把石子放进瓶里。同样的也可以使水位升高。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只乌鸦。它想喝瓶中的水,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试验使文章的难点得到了分散,更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三、歌曲导入。
歌曲,现在学生特别感兴趣,在课堂导入中引进一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并加以引导,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的。如我在教学《敕勒歌》这一课时,我先播放腾格尔《天堂》,然后声情并茂的诉说: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四、揭示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重点与难点的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哄骗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五、设置悬念。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再如学习《狐假虎威》时,可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谁?”学生答:“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师说:“今天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这段导语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弄清原委,促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六、精心选择导入方法。
导入方法的选择,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二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三要考虑老师个人文化素质情况。同时,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结构等都有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设计导入时最好以具体、形象为主,直观性强一些,这样可以以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可以采用唱歌导入、讲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中年级课堂教学的导入应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对比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阅历都比较丰富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事物都能很快的接受和理解,所以在设计导入时可以更理性一些。
无论采取哪种导入方式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都要在老师认真的钻研了教材、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再决定采用哪种导入方法。只有采用最好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导入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老师都应该像那个优秀的演奏者一般,“未成曲调先有情”,以精心设计言之有味,形式多样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