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排雷拆解 顺利前行——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策略

【作者】 李眷林

【机构】 郯城县红花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已公布,其中“推进考试招生改革”条款提到:指导地方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稳妥推进中考改革。密切跟踪指导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制订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我们目前九年级将是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也将是首批尝鲜新高考模式的学生。
  据信息了解,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而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由此说来,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语文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在中考和高考中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自小学就要抓起,否则就会直接影响中高考。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而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故而阅读习惯的培养自要从小学一而贯之。
  一直以来,阅读在我们中考中占有35%左右的分值比例,而散文、小说等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必不可缺。如何攻克,才能直指中考命题要害?我们课题组围绕近几年本地市这类中考真题,如“排雷”一般提炼归纳考点,用精专的技法对“雷点”进行“拆解”,再如是强化训练,实施我们的该专题复习,效果比较理想。在此和大家一并探讨。
  一、排雷——提炼归纳考点
  (附:2012——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
  2012年 《流泪的蓑衣》 散文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2013年《家乡的竹林》 散文(选自2013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改)
  2014年《行者》 散文  (选自《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3·行走的生活》,有删改)
  2015年《雪白》 散文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
  2016年《名人墙》 小说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在现代文阅读淡化文体这一要求下,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有散文化趋势,记叙性文章。考查点放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感悟和对内容感知、语言品味等。这样就为我们指导学生复习圈定了区域。我们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中从选择文本、训练解题就可以借鉴了。
  二、拆解——探寻梳理技法
  我们提炼出考点,归纳出常见的题型,就要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的指导,甚至概括出答题的一般格式。再运用习题如是般训练,学生就会提升阅读、解题能力。下面就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主旨、人物形象分析、品味语言等部分考点作例谈。
  (一)概括文章内容
  1、常考题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某文段)的主要内容。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什么景)?请简要概括。
  2、方法指导
  (1)要素归纳法
  要通读全文,明确写了那几件事,找出六要素。
  答题格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如何。
  (2)段意合并法
  归纳段意,找个段的中心句、关键词。
  答题格式:整合段意(巧妙融合,不可罗列)。
  (二)提炼文章主旨
  1、常考题型
  (1)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怎样的情感?
  2、方法指导
  (1)借助标题
  有的文章标题很鲜明的指出了文章的中心,如《心声》的标题直接透露着情感主旨。
  (2)开头结尾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3)抒情议论句
  抒情议论句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如朱自清的《春》结末的三段,就突出对春天的赞美的主题。
  (4)独立成段句
  独立成段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到强调作用,与主题关系很密切。
  答题格式:文章写了……(内容),表现了(或抒发了、激励或鼓励人们、告诉人们、揭露了、鞭挞了)……(思想、感情、现象等)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常考题型
  (1)文章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2)××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方法指导
  要通过对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题格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的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品味语言
  1、常考题型
  (1)从××角度,品析第×段画线的句子。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请品味文章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方法指导
  (1)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语言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A、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B、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欲扬先抑、借物喻人等。
  C、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D、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E、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F、描写的角度: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表达技巧),写出了……(具体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语言特色方面赏析语言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语言朴素自然(生动优美等),如……(摘录文章中相关语句),它……(写作技巧、内容)。
  (3)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答题格式:词语的语境意义+表达作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用词准确(或生动)。
  (五)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
     (六)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加上作者的感情,就可以了。
  三、演练——熟化提升技能
  (一)厘清概念
  例如文学类文本中,对于那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散文样式,我们在指导阅读前要让学生熟识该类文本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学生在应答时才不会答非所问了。比如散文的类型、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线索、散文的语言、散文的意境、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及散文的思想内容等等。
  以散文的线索为例,要让学生知道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名线,还有暗线。它的主要特征在于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的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或为直接议论抒情)。
  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网络梳理或检测补偿等形式,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在习题训练中再对应悟化。
  (二)精选习题
  我们在组织文学类文本复习中,要精选形似、神似的考题,计划安排,逐一训练。当然我们所选用的大都是成品题,一个一个考点有序训练,就需要对应很多文本,而学生阅读一个文本又要足够的时间,这就出现了资源的浪费。所以重复训练考点是避免不了的,只要考点涵盖全面就可以了。这也建议大家学会积累,年度循环更新习题,对照考点有的放矢训练,逐步形成一套有序列的散文阅读应考试题。
  (三)潜心教习
  让学生明确考点,掌握不同考题的答题技法、范式,对“雷点”重点把脉,真正做到练一当十,以备鏖战中考。
  训练中对文本阅读,一要泛读,熟悉文章,拉近与文章的距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要精读,体悟作者的文脉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观点、梳理作者的谋篇布局、领会表情达意的手法。
  训练中习题演练,一要明察考点,也就是命题者的意图在哪里;二要思考技法,踏曲径寻幽僻;三要表述要义,即为答案要点要齐全,角度要吻合,不能偏离所问,语言力求简练、流畅。
  (四)分享错题
  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不完整,甚至错误的答案,我们要有效利用错题强化教学效果。一道题出现错误的原因也许是千奇百怪,我们要发现典型,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学习其他人出现错误的原因,自我警示,避免自身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能够通过学习发现知识的不同理解方式,更深入的去理解知识,把握得更加牢固。同时在交流中提升学生之间的情感,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中也是有人陪伴的,相互扶持才能走得更远。
  总之,复习的方式灵活多样,我们要结合学情,放手让学生做题、答题、悟题、评析,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考能力。复习迎考的紧张时刻,我们理当撸起袖子,潜心琢磨,让学生信心十足的走上中考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