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杨蓉城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碧溪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践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主体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人立于竞争之地不败的原因。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语文作为奠基的重要载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是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主体意识
更新观念是产生新行为的前提。教学也是如此。传统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而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实行的是学生主体的新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把教转化为致力于学的教学策略来。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有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练习的习惯。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营造良好氛围,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民主愉悦教学氛围,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和培养。因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之语)。为此,我们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释放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而传统“应试”教育,很多教师不注重氛围营造,常常直奔主题,看似抓好利用了时间,但效果不明显,学生思维未调动,便开启了新课教学,既没有主动的“思”,也没有积极的“疑”,自然思维就没有得到参与和培养,其创新潜能也就得不到有效挖掘培养了。因此,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必须营造氛围和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调动学生主体性才能得以实现。
三、培养创造个性,发展创新思维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发展学生个生,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担当起发展学生个性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想像丰富,不机械不呆板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四、促进质疑问难,发展发散思维
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甚至“犯错”,要通过孩子们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小时候曾被老师认为是“傻瓜”的爱迪生,最后不也成长为一个大发明家吗?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不受权威和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并且能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发展其发散性思维。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在此过程中,我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转换角度,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而找到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答案。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把这种目标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实践计划。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科学训练,我们就能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看到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秋艳.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剑南文学,2012年。
[2]胡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2年。
[3]冯丽娟,浅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人立于竞争之地不败的原因。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语文作为奠基的重要载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是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主体意识
更新观念是产生新行为的前提。教学也是如此。传统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而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实行的是学生主体的新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把教转化为致力于学的教学策略来。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有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练习的习惯。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营造良好氛围,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民主愉悦教学氛围,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和培养。因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之语)。为此,我们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释放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而传统“应试”教育,很多教师不注重氛围营造,常常直奔主题,看似抓好利用了时间,但效果不明显,学生思维未调动,便开启了新课教学,既没有主动的“思”,也没有积极的“疑”,自然思维就没有得到参与和培养,其创新潜能也就得不到有效挖掘培养了。因此,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必须营造氛围和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调动学生主体性才能得以实现。
三、培养创造个性,发展创新思维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发展学生个生,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担当起发展学生个性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想像丰富,不机械不呆板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四、促进质疑问难,发展发散思维
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甚至“犯错”,要通过孩子们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小时候曾被老师认为是“傻瓜”的爱迪生,最后不也成长为一个大发明家吗?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不受权威和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并且能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发展其发散性思维。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在此过程中,我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转换角度,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而找到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答案。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把这种目标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实践计划。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科学训练,我们就能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看到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秋艳.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剑南文学,2012年。
[2]胡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2年。
[3]冯丽娟,浅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