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四求”
【作者】 邱加永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热门的话题。初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更好的通过课堂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本文尝试从求趣、求异、求新、求活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学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本文对于中学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求趣、求异、求新、求活
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除决策者高屋建瓴运筹帷幄之外,一线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已成当务之急。生物,在中学阶段是一门必修科目,一堂优秀的生物课,教师必须在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去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发展其核心素养,培养其核心能力。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求”。
一、求趣:激发兴趣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
机械记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且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毫无关联。从教学的过程和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处于主体地位的只能是学生,决定着学、影响着教。要使教学取得高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来优化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入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造成一定的心理氛围。这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
第一堂生物课应像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上课开始,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对绪论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补充,主要讲述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给学生以形象的启迪。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导弹,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而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性。
二、求异:形式诱发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回答、不愿回答、不敢质疑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意识容易被抹杀。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则可以在质疑、解疑、释疑过程中培养起来,并进而形成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或提出问题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检验知识、拓展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形式诱发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教学中积极利用各种教具,增强教学直观性,为探究活动创设情境。生物直观教具主要有标本,实物,模型,挂图,音频,视频,幻灯和图片等。其中,前四种直观教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后几种教具,如幻灯、投影、音频、视频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也为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生物课程提供了更大的便捷,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时代,大量的生物学信息也可以在网络中获取。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穿“针”引“线”,立“形”架“桥”,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活思维,还可以增强记忆、提高效率。因此,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知识。如《鸟类》这一课主要是以“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为主线展开的,首先交流调查收集到的鸟类图片资料,使学生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继而呈现家鸽的活体,骨骼标本及模型或巡回下去让学生观察,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加强直观教学效果。又如在讲解细胞结构时,可采用先模型、后挂图、再板图的诱导顺序,使本来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变得直观可见,以期达到模型诱导、挂图感知、板图巩固之功效,使学生顺利完成“认识→思考→记忆”这一掌握知识的过程。
三、求新:质疑问难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
学习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活动只能通过实践和感知在本人的头脑中进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核心素养,就要改变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抽象的、不变的教育对象,而把他们看成是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如果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就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而复习课则可以采用讲演法、问答法,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在师生共同释疑中获取新知。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
四、求活:学以致用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归宿
教材包括“生命”、“生活”、“生产”几个部分,“生命”中有生命的现象、本质、意义,让学生懂得认识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生活”中通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生产”中对生物的利用让学生感悟用生物创造生活。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用生物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的意识。
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密切相关,作为一名普通生物教师,为了能使自己所讲的知识被学生乐于接受,应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着手,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时,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需要,也不能为学习付出足够的努力。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与核心,是为适应和改造未来的世界作准备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乐而为之,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并发展好我们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将来的社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62-68;
[2]董冬、马瑞、刘飞.学历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习新载体——以“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设计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7(01):62-67.
关键词:求趣、求异、求新、求活
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除决策者高屋建瓴运筹帷幄之外,一线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已成当务之急。生物,在中学阶段是一门必修科目,一堂优秀的生物课,教师必须在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去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发展其核心素养,培养其核心能力。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求”。
一、求趣:激发兴趣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
机械记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且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毫无关联。从教学的过程和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处于主体地位的只能是学生,决定着学、影响着教。要使教学取得高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来优化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入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造成一定的心理氛围。这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
第一堂生物课应像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上课开始,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对绪论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补充,主要讲述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给学生以形象的启迪。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导弹,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而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性。
二、求异:形式诱发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回答、不愿回答、不敢质疑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意识容易被抹杀。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则可以在质疑、解疑、释疑过程中培养起来,并进而形成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或提出问题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检验知识、拓展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形式诱发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教学中积极利用各种教具,增强教学直观性,为探究活动创设情境。生物直观教具主要有标本,实物,模型,挂图,音频,视频,幻灯和图片等。其中,前四种直观教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后几种教具,如幻灯、投影、音频、视频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也为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生物课程提供了更大的便捷,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时代,大量的生物学信息也可以在网络中获取。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穿“针”引“线”,立“形”架“桥”,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活思维,还可以增强记忆、提高效率。因此,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知识。如《鸟类》这一课主要是以“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为主线展开的,首先交流调查收集到的鸟类图片资料,使学生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继而呈现家鸽的活体,骨骼标本及模型或巡回下去让学生观察,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加强直观教学效果。又如在讲解细胞结构时,可采用先模型、后挂图、再板图的诱导顺序,使本来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变得直观可见,以期达到模型诱导、挂图感知、板图巩固之功效,使学生顺利完成“认识→思考→记忆”这一掌握知识的过程。
三、求新:质疑问难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
学习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活动只能通过实践和感知在本人的头脑中进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核心素养,就要改变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抽象的、不变的教育对象,而把他们看成是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如果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就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而复习课则可以采用讲演法、问答法,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在师生共同释疑中获取新知。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
四、求活:学以致用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归宿
教材包括“生命”、“生活”、“生产”几个部分,“生命”中有生命的现象、本质、意义,让学生懂得认识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生活”中通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生产”中对生物的利用让学生感悟用生物创造生活。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用生物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的意识。
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密切相关,作为一名普通生物教师,为了能使自己所讲的知识被学生乐于接受,应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着手,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时,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需要,也不能为学习付出足够的努力。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与核心,是为适应和改造未来的世界作准备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乐而为之,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并发展好我们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将来的社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62-68;
[2]董冬、马瑞、刘飞.学历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习新载体——以“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设计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7(01):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