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初探
【作者】 何志奎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水磨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立德树人”;“在阅读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在写作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等方面的论述,简要阐明了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立德树人 民族地区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就是很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和探索:
一、 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实时渗透。例如: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诵读,就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感悟到祖国山河的美丽雄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让学生感受到烈士们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壮烈;在每周一升国旗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旋律同唱国歌,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更加的珍惜和谐社会的美好;每当上学放学之际,路过“禅寿街”和羌城“就会自然联想到大灾大难来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惊人壮举和灾后重建的辉煌成就,从内心油然而生对祖国母亲的崇敬之情……
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就是“爱人类、爱世界、爱和平”,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就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就是热爱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陶冶情操,逐渐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复杂环境的挑战。语文教学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坚持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注重立德树人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育渗透进去。比如:以水磨中学的实例,就是很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藏区学生到水磨来读初中,很好的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同学生的心田,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充分展示了“友善”“平等”,这就是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典范。学校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自治州的繁荣,起到了很好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立德树人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可以抓住有利机会,实施渗透德育,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在导入中、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我抓住“激趣导入”这一环节,恰当巧妙地设计导语,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以陶冶。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这些道理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一个人若要成功须具备怎样的品质?《陋室铭》就是刘禹锡在贬谪、戏弄与侮辱中最后屈居斗室愤然写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巧妙地导入,让学生懂得挫折与打击也摧毁不了志向高远的人,让学生从小志存高远,立志学习,敢于面对挫折,壮大了学生内心世界。
三、在阅读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格的养成,人格的完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深入引导学生善于阅读,理解字词,关注文章的思想内容。为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人物和时间为重点指导阅读,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四、在写作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
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训练设计还是写作指导我都突出“人“的元素,训练的目的首先注重思想情感的目标。一次以“感悟”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让学生给我限定40分钟写了一篇题为《花溪谷美景》的下水文,用自己周末畅游花溪谷的生活素材,演绎人性美的主题,当堂在班上读评,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有学生谈到:“我们水磨的山山水水原来也可以这么美,原来灾后重建的风貌,就是我们身边暖人的阳光。”同时,我将自己写作时的思维状态和情感体验都向学生坦言,意在告诉学生,美好的生活就在身边,让学生体会到“诗一般的栖居于地球”的愿景,就在花谷中也能出现……同时告诉学生们,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要生活的基础,需要对生活的感悟,还需要反复的修改。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愿意去认识社会的变化,讴歌生活的美好。展示灾后重建的感人事迹,这就是赞美祖国山河的美好,抒发对家乡的热爱,陶冶了学生情操,立德树人效益显著。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巧妙的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如春风雨露,润物无声,步入既教书又育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黄秋平,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2013,《教育界》。
2.刘从华,德育这壶水如何达到沸点——关于“立德树人”实效性的思考,2016,《教育文摘》。
3.顾燕,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2015,《语文天地》.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立德树人 民族地区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就是很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和探索:
一、 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实时渗透。例如: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诵读,就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感悟到祖国山河的美丽雄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让学生感受到烈士们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壮烈;在每周一升国旗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旋律同唱国歌,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更加的珍惜和谐社会的美好;每当上学放学之际,路过“禅寿街”和羌城“就会自然联想到大灾大难来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惊人壮举和灾后重建的辉煌成就,从内心油然而生对祖国母亲的崇敬之情……
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就是“爱人类、爱世界、爱和平”,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就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就是热爱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陶冶情操,逐渐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复杂环境的挑战。语文教学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坚持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注重立德树人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育渗透进去。比如:以水磨中学的实例,就是很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藏区学生到水磨来读初中,很好的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同学生的心田,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充分展示了“友善”“平等”,这就是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典范。学校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自治州的繁荣,起到了很好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立德树人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可以抓住有利机会,实施渗透德育,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在导入中、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我抓住“激趣导入”这一环节,恰当巧妙地设计导语,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以陶冶。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这些道理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一个人若要成功须具备怎样的品质?《陋室铭》就是刘禹锡在贬谪、戏弄与侮辱中最后屈居斗室愤然写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巧妙地导入,让学生懂得挫折与打击也摧毁不了志向高远的人,让学生从小志存高远,立志学习,敢于面对挫折,壮大了学生内心世界。
三、在阅读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格的养成,人格的完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深入引导学生善于阅读,理解字词,关注文章的思想内容。为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人物和时间为重点指导阅读,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四、在写作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
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训练设计还是写作指导我都突出“人“的元素,训练的目的首先注重思想情感的目标。一次以“感悟”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让学生给我限定40分钟写了一篇题为《花溪谷美景》的下水文,用自己周末畅游花溪谷的生活素材,演绎人性美的主题,当堂在班上读评,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有学生谈到:“我们水磨的山山水水原来也可以这么美,原来灾后重建的风貌,就是我们身边暖人的阳光。”同时,我将自己写作时的思维状态和情感体验都向学生坦言,意在告诉学生,美好的生活就在身边,让学生体会到“诗一般的栖居于地球”的愿景,就在花谷中也能出现……同时告诉学生们,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要生活的基础,需要对生活的感悟,还需要反复的修改。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愿意去认识社会的变化,讴歌生活的美好。展示灾后重建的感人事迹,这就是赞美祖国山河的美好,抒发对家乡的热爱,陶冶了学生情操,立德树人效益显著。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巧妙的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如春风雨露,润物无声,步入既教书又育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黄秋平,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2013,《教育界》。
2.刘从华,德育这壶水如何达到沸点——关于“立德树人”实效性的思考,2016,《教育文摘》。
3.顾燕,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2015,《语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