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
【作者】 黄金梅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双星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知识内化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外作业,让作业成为发展语文素养的良好实践。本文针对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究,提出了课外作业应具备的实践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作业 设计 优化
课外作业是由教师设计,布置给学生在非上课时间完成的作业任务。尽管反对小学阶段布置课外作业的呼声越来越响亮,但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经过科学设计的课外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当天所学知识的内化,还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语文综合素养。它不只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伸,也是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作业还可作为师生交流的中介,既方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又有利于学生明了不足,知识努力方向。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优化设计语文课外作业。
一、课外作业应体现自主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体现主体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使课外作业体现自主性,能给学生完成作业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完成方式的自主性,不是必须按照教师规定的要求和方法去完成。而传统课外作业的布置,其形式、内容都作了统一的规定,是“一刀切”,完全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需求,没有弹性空间。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改革机械重复作业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语文课外作业又作业学生奠基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自然也是改革的重要阵地。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体现自主性,就必须围绕这两点进行落实:一是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二是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机会独立思考决策、体验感悟和创造应用。我们知道,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内心感受,以及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因此,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主体地位。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语文的学习效率并且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实事求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作业。
二、课外作业应体现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作业在课外进行,没有足够兴趣作动力支撑,学生很难从可以自由的“耍”中抽身去做作业。因此,在作业之前的课堂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使之对课堂延伸的作业抱着强烈兴趣去完成。这是一种策略,而我们设计的作业也应体现趣味性,这又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次强化。例如,在学完古诗《绝句》后,传统作业就是抄写诗句,背大意。这样的作业显然不具有趣味性,而在今天,我们可设计为“用你喜欢的形式书写这首诗”。看似变化不大,但由于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的,由于学生不同,其方式不同,完成效果也就不一样。在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的作业。因为这时的作业已不是单一的语文作业,而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一幅幅美观的书法作品。由此不难看出,同学们对作业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中也流露学生对作业的喜爱,同时对展现学生个性提供了机会,挖掘学生潜能搭建了平台。因此,我们要根据年龄特征,多设计些动手动脑且趣味性强的语文作业:通过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完成方式。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做作业主体性,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课外作业应体现层次性
“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体现尊重差异。我们知道,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有不同学力,有不同作业需求,他们在作业完成方式、数量、难度上也应有差距,不可能有优生、差生“齐步跑”的同步发展局面。因此,有差异的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必将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作业的设计就必须难易有别,呈梯度性,注意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宽松的作业氛围中积极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都能获得“跳一跳”的发展机会,都能在不同阶高中摘到成功之“桃”。
四、课外作业应体现生活性
生活即教育,设计与现实生活贴近的生活化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在作业中体味生活,还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语文实践应用意识。因此,设计生活性作业就成为我们作业优化设计的重要追求。而且,生活性作业还具备较强的开放性、综合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传统把语文作业封闭在课本内,重于纸上操作,体现的是为考试求分服务思想,无疑就切断了学生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使作业脱离生活实际。这在大量实践中得到了否定的证明,效果极差。因此,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应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使之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如利用“母亲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自己做张贺卡写上祝福献给妈妈。这样的作业生活性极强,使作业占了地气,落实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处。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并随着课改的推进,不断应用成果进行优化设计。实践中,我们应以发展观理念为前提,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基础,兼顾课内与课外,让学生课内学方法,课外获锻炼,充分发挥作业的培养作用,这样就能使语文课外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范成诚,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教育,2012年。
[2]陈华芝,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J].文教资料,2009年。
[3]石萍,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作业 设计 优化
课外作业是由教师设计,布置给学生在非上课时间完成的作业任务。尽管反对小学阶段布置课外作业的呼声越来越响亮,但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经过科学设计的课外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当天所学知识的内化,还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语文综合素养。它不只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伸,也是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作业还可作为师生交流的中介,既方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又有利于学生明了不足,知识努力方向。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优化设计语文课外作业。
一、课外作业应体现自主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体现主体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使课外作业体现自主性,能给学生完成作业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完成方式的自主性,不是必须按照教师规定的要求和方法去完成。而传统课外作业的布置,其形式、内容都作了统一的规定,是“一刀切”,完全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需求,没有弹性空间。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改革机械重复作业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语文课外作业又作业学生奠基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自然也是改革的重要阵地。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体现自主性,就必须围绕这两点进行落实:一是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二是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机会独立思考决策、体验感悟和创造应用。我们知道,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内心感受,以及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因此,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主体地位。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语文的学习效率并且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实事求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作业。
二、课外作业应体现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作业在课外进行,没有足够兴趣作动力支撑,学生很难从可以自由的“耍”中抽身去做作业。因此,在作业之前的课堂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使之对课堂延伸的作业抱着强烈兴趣去完成。这是一种策略,而我们设计的作业也应体现趣味性,这又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次强化。例如,在学完古诗《绝句》后,传统作业就是抄写诗句,背大意。这样的作业显然不具有趣味性,而在今天,我们可设计为“用你喜欢的形式书写这首诗”。看似变化不大,但由于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的,由于学生不同,其方式不同,完成效果也就不一样。在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的作业。因为这时的作业已不是单一的语文作业,而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一幅幅美观的书法作品。由此不难看出,同学们对作业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中也流露学生对作业的喜爱,同时对展现学生个性提供了机会,挖掘学生潜能搭建了平台。因此,我们要根据年龄特征,多设计些动手动脑且趣味性强的语文作业:通过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完成方式。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做作业主体性,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课外作业应体现层次性
“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体现尊重差异。我们知道,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有不同学力,有不同作业需求,他们在作业完成方式、数量、难度上也应有差距,不可能有优生、差生“齐步跑”的同步发展局面。因此,有差异的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必将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作业的设计就必须难易有别,呈梯度性,注意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宽松的作业氛围中积极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都能获得“跳一跳”的发展机会,都能在不同阶高中摘到成功之“桃”。
四、课外作业应体现生活性
生活即教育,设计与现实生活贴近的生活化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在作业中体味生活,还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语文实践应用意识。因此,设计生活性作业就成为我们作业优化设计的重要追求。而且,生活性作业还具备较强的开放性、综合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传统把语文作业封闭在课本内,重于纸上操作,体现的是为考试求分服务思想,无疑就切断了学生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使作业脱离生活实际。这在大量实践中得到了否定的证明,效果极差。因此,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应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使之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如利用“母亲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自己做张贺卡写上祝福献给妈妈。这样的作业生活性极强,使作业占了地气,落实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处。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并随着课改的推进,不断应用成果进行优化设计。实践中,我们应以发展观理念为前提,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基础,兼顾课内与课外,让学生课内学方法,课外获锻炼,充分发挥作业的培养作用,这样就能使语文课外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范成诚,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教育,2012年。
[2]陈华芝,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J].文教资料,2009年。
[3]石萍,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