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刘群英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罗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重要内容,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实践中,我们应营造氛围,搭建平台,让学生敢问能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能力 培养 加强
爱因斯坦曾说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问而已”,却涉及到大学问,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着力培养,才能使学生的提问形成一种意识和能力。而传统数学教学,问的主体都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的答问。长期而形成了不敢问,不善问。在践行新课标时,要求“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以“问”为载体,让学生获得提问能力的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一、创设民主愉悦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条件。能大胆提出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都需要良好的氛围支撑。没有民主愉悦的氛围,学生不敢提,也不会去主动质疑生问。因此,要培养学生提问能力,首先应创设民主愉悦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而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学态势,让很多学生思维紧张。再加引长期的接受性教学,导致学生只能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題。让学生在民主氛围中发现并提出问題,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重要的有效方法。我们常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素,是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其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題、解决问題。例如:教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工地上圆锥形沙堆图象,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堆沙,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是多少?这堆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尽管本节无法一一完成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思维处 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二、及时解决学生提问,提高学生提问信心
提问需要信心和勇气。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问,还必须要帮助学生解决提出来的问题,让他们在关注中得到信心培养。而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当一回事,没有认真对待,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导致学生逐步丧失了提问的兴趣。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提问,给他们较为满意的答复处理,使其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重视。曾经听到“分数的意义”教学一课,课中,那位老师可以说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处理得很巧妙,让学生在看到自我提出的问题被教师解决,心中不然升起愉悦,有了进一步想提问的信心。通过归纳,我们可看出那位教师主要采取了分类处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一是简单的、一般性问题,让学生解决。如一个学生问到“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呢?”,另一个学生回答说:“有密切的关系,分母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是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像这样的生生互动来解决问题,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相似的,更易理解彼此的语言,比老师生硬讲解更有效,印象也更深。对于提问学生而言,所提出的问题得到了重视,更加激发了提问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之间得到了必要的互动交流,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这样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单位“1”表示什么?若干份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是怎么分的?等等。
二是对一些有难度,但经引导学生又能解决的问题,他采用师生共同解决的方法。如:学生提到为什么要使用分数,他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问学生:是由于什么的需要?其他学生立刻补充是由于计算和测量的需要,这样的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学生掌握更好。又如学生提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运用?把它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分数用得上吗?怎样表示一份或几份?……这些问题都用了这个方法。
三是对学生都不知道的问题采用教师解决的办法。我们强调以为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说老师完全不发表意见。在实际教学中,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而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来解决了。你看,那位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就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如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把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上面的数叫分子,而不把上面的数叫分母,下面的数叫分子呢?”教师直接回答“它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就跟你的名字一样。”
四是对师生都不知道的问题,那位老师也给同学们指点了寻找答案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学到,有的在课外书中可以找到。”这样处理,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把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当学生问到分数是谁发明的?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中的物体是全部相同的吗?我还想知道分数的乘除法和加减法是怎样的?分数在曰常生活中怎样运用?把它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分数用得上吗?分数与小数有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自然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他就采用了这种解决方法。
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过程中,尽管我们会遇到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没有科学性的情况,但这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我们不能认为其效果不好就自顾自己提问而忽视学生提问的权利。面对学生的众多问题,我们要做好引导,让我们与学生共同解决,让学生在反复的提问与解决问题中发展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培养[J].新课程,2014年。
[2]段诚,让学生学会提问[J].文理导航,2015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能力 培养 加强
爱因斯坦曾说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问而已”,却涉及到大学问,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着力培养,才能使学生的提问形成一种意识和能力。而传统数学教学,问的主体都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的答问。长期而形成了不敢问,不善问。在践行新课标时,要求“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以“问”为载体,让学生获得提问能力的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一、创设民主愉悦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条件。能大胆提出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都需要良好的氛围支撑。没有民主愉悦的氛围,学生不敢提,也不会去主动质疑生问。因此,要培养学生提问能力,首先应创设民主愉悦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而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学态势,让很多学生思维紧张。再加引长期的接受性教学,导致学生只能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題。让学生在民主氛围中发现并提出问題,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重要的有效方法。我们常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素,是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其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題、解决问題。例如:教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工地上圆锥形沙堆图象,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堆沙,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是多少?这堆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尽管本节无法一一完成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思维处 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二、及时解决学生提问,提高学生提问信心
提问需要信心和勇气。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问,还必须要帮助学生解决提出来的问题,让他们在关注中得到信心培养。而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当一回事,没有认真对待,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导致学生逐步丧失了提问的兴趣。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提问,给他们较为满意的答复处理,使其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重视。曾经听到“分数的意义”教学一课,课中,那位老师可以说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处理得很巧妙,让学生在看到自我提出的问题被教师解决,心中不然升起愉悦,有了进一步想提问的信心。通过归纳,我们可看出那位教师主要采取了分类处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一是简单的、一般性问题,让学生解决。如一个学生问到“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呢?”,另一个学生回答说:“有密切的关系,分母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是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像这样的生生互动来解决问题,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相似的,更易理解彼此的语言,比老师生硬讲解更有效,印象也更深。对于提问学生而言,所提出的问题得到了重视,更加激发了提问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之间得到了必要的互动交流,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这样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单位“1”表示什么?若干份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是怎么分的?等等。
二是对一些有难度,但经引导学生又能解决的问题,他采用师生共同解决的方法。如:学生提到为什么要使用分数,他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问学生:是由于什么的需要?其他学生立刻补充是由于计算和测量的需要,这样的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学生掌握更好。又如学生提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运用?把它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分数用得上吗?怎样表示一份或几份?……这些问题都用了这个方法。
三是对学生都不知道的问题采用教师解决的办法。我们强调以为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说老师完全不发表意见。在实际教学中,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而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来解决了。你看,那位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就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如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把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上面的数叫分子,而不把上面的数叫分母,下面的数叫分子呢?”教师直接回答“它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就跟你的名字一样。”
四是对师生都不知道的问题,那位老师也给同学们指点了寻找答案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学到,有的在课外书中可以找到。”这样处理,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把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当学生问到分数是谁发明的?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中的物体是全部相同的吗?我还想知道分数的乘除法和加减法是怎样的?分数在曰常生活中怎样运用?把它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分数用得上吗?分数与小数有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自然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他就采用了这种解决方法。
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过程中,尽管我们会遇到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没有科学性的情况,但这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我们不能认为其效果不好就自顾自己提问而忽视学生提问的权利。面对学生的众多问题,我们要做好引导,让我们与学生共同解决,让学生在反复的提问与解决问题中发展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培养[J].新课程,2014年。
[2]段诚,让学生学会提问[J].文理导航,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