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

【作者】 潘 斌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杨家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既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拓展学生学习渠道,又能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信息技术  整合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推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智能电脑电脑入驻课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也在这场以媒体教学信息化、现代化的新课改中得到“优化教学手段”的惠及,实现了传统空洞说教、乏味枯燥的课堂变革。我们知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是发挥多媒体融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介质于一体的综合作用,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拓展学生学习渠道,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可以说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手段。
  一、在开课导入中激发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品德与社会虽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在学校课堂教学安排上往往受“排挤”,一般不会安排在一天学生精力旺盛的黄金时间。因此,开课导入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运用信息技术把优秀的音乐、舞蹈、诗歌、影视作品等内容搬上课堂,既新颖、生动、直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聚焦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甚至陶冶学生情操。如在教学《追寻高雅生活》一课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再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来导入新课。这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熏陶他们性情,净化他们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用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学会了以及正确解答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就是创造了一个‘乐学’的氛围。”而信息技术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实现这样一个功能。
  二、在情境创设中诱思参与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我们知道,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无法调动思维参与,没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生一上品德课就昏昏欲睡,其原因就是学生思维没活动,没有兴奋感。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促其主动参与。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或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在创设情境中,信息技术便是实现这目标的上乘工具,它能把最近国内、国外发生的一些大事或社会舆论的焦点瞬间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如果处理得当,在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圈点引导”与“设问激疑”,就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眼界,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增加社会责任感。 
  三、在主体激发中促进探索
  主动探索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有效平台。“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强制性的外在加压,而是在道德实践中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的自觉内化结果。而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营造道德践行环境,“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设计出情境内容,引导学生边欣赏,边观察,边思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如运用动画演示“高雅与庸俗情趣”。在动态演示过程中加上音响效果,既烘托了画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把知识形象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增强了感性认识,便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兴趣。
  四、在搭建平台中引导践行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反复锻炼。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也一样,也需要平台进行培养。我们知道,道德实践能力的强烈与道德认知有直接关系,如果学生道德认知差,没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就是“一纸空文”。所以,当学生掌握一定道德知识之后,我们就需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练习题目,营造践行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能达到目的,采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如运用“抢苹果”配以掌声作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上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成功的希望,体验到学会了和会用了的愉悦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用自己的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正确解答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
  总之,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空间,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手段。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开发与制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和灵活使用信息技术。但是,要想使课堂更加高效,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还应考虑一个真实性因素,即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选择音像、图片等材料要注意三个因素:一是学生有所见、有所闻的现实的真实材料,即真实性。二是社会关注的问题、热门话题、焦点问题等典型的材料,即典型性。三材料要是最近的、最新的,这就是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材料“要真,要热,要新”。笔者认为,真实性体现了思品课教学与时俱进的特点,正是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整合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方安,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的探究[J].科学咨询,2016年。
  [2]谢建博,品德与社会课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年。
  [3]王永喜,品德与社会课教法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