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策略探寻
【作者】 陶 燕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天台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生活为平台,让学生把已有知识综合应用于现实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以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反哺生活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 实践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良好实践。新课标就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基础知识教学之上的一种知识应用和方法实践,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践行新课标的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和自主动手操作、主动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亲身经历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维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下面,我们结合实践,谈谈其策略。
一、创设自主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学生乐于实践的动力源泉。没有兴趣支撑,习惯于教室学习的学生不一定会对实践活动产生兴趣。因此,激发其实践兴趣应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取得有效的重要前提。还要一个重要原因,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创造性,可能会弱化教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这也说明需要学生有强烈的实践兴趣。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首力激发,其方法就是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高效率地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发展。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后,我们可引导学生开展“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亲自动手收集整理和处理数据,并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质疑等过程,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由于这一实践活动选取于社会生活实际,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是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实践活动,打破了数学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需要走出课堂做调查,查找资料。学生通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分析处理数据、小组交流、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再结合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并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二、应用现实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将所学知识反哺生活,服务生活。因此,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首先的指向就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生活作为学生数学综合实践的舞台是让数学回归生活的良好举措。这不仅是数学本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学在致用兴趣、意识和能力的需要,有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使知识得到升华,从而更加亲近数学。我们知道,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这部分知识学习中,适当地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等腰三角形、梯形、圆等几何知识后,我们便可组织学生开展“最美丽的现代建筑”、“我的服装设计所”等设计操作性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实践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悟、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发展了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又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到了数学的社会价值。并由此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需求,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三、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数学是门工具学科,实践性是其基本特征。新课标指出:“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数学实践。”要实践,必须是主体的亲自参与,这一点我们无可厚非,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学以求分的功利性学习,导致我们很多学生只能纸上操作,不能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通过活动搭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解、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亲身经历带来的愉悦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我们组织了“我为菜农搞测算”的数学实践活动:先让学生利用假日参观蔬菜大棚,了解大棚的结构、搭建的原材料,再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搭建一座蔬菜大棚所需的毛竹、塑料薄膜的数量。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想出了许多好的办法。利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矩形的面积计算塑料薄膜的面积等知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知识得到了应用,成为了活的知识,促进学生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实践活动的再创造。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作为我们,务必搭建平台,营造氛围,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实践兴趣参与其中,自觉成为实践主体,进面主动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生活服务,提高知识反哺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波,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 2012年。
[2]朱超容,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实践活动浅探[J].读写算,2011年。
[3]高建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意义、形式与要求[J].成功(教育),2012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 实践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良好实践。新课标就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基础知识教学之上的一种知识应用和方法实践,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践行新课标的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和自主动手操作、主动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亲身经历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维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下面,我们结合实践,谈谈其策略。
一、创设自主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学生乐于实践的动力源泉。没有兴趣支撑,习惯于教室学习的学生不一定会对实践活动产生兴趣。因此,激发其实践兴趣应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取得有效的重要前提。还要一个重要原因,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创造性,可能会弱化教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这也说明需要学生有强烈的实践兴趣。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首力激发,其方法就是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高效率地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发展。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后,我们可引导学生开展“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亲自动手收集整理和处理数据,并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质疑等过程,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由于这一实践活动选取于社会生活实际,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是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实践活动,打破了数学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需要走出课堂做调查,查找资料。学生通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分析处理数据、小组交流、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再结合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并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二、应用现实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将所学知识反哺生活,服务生活。因此,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首先的指向就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生活作为学生数学综合实践的舞台是让数学回归生活的良好举措。这不仅是数学本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学在致用兴趣、意识和能力的需要,有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使知识得到升华,从而更加亲近数学。我们知道,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这部分知识学习中,适当地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等腰三角形、梯形、圆等几何知识后,我们便可组织学生开展“最美丽的现代建筑”、“我的服装设计所”等设计操作性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实践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悟、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发展了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又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到了数学的社会价值。并由此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需求,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三、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数学是门工具学科,实践性是其基本特征。新课标指出:“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数学实践。”要实践,必须是主体的亲自参与,这一点我们无可厚非,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学以求分的功利性学习,导致我们很多学生只能纸上操作,不能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通过活动搭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解、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亲身经历带来的愉悦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我们组织了“我为菜农搞测算”的数学实践活动:先让学生利用假日参观蔬菜大棚,了解大棚的结构、搭建的原材料,再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搭建一座蔬菜大棚所需的毛竹、塑料薄膜的数量。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想出了许多好的办法。利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矩形的面积计算塑料薄膜的面积等知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知识得到了应用,成为了活的知识,促进学生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实践活动的再创造。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作为我们,务必搭建平台,营造氛围,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实践兴趣参与其中,自觉成为实践主体,进面主动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生活服务,提高知识反哺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波,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 2012年。
[2]朱超容,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实践活动浅探[J].读写算,2011年。
[3]高建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意义、形式与要求[J].成功(教育),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