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实践探究

【作者】 周开友

【机构】 四川省兴文县古宋镇第三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习兴趣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小学音乐作为奠基学科,正应为其以后全面发展奠定学力基础。我们要创新激趣策略,让学生产生强烈音乐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小学音乐作为学生获得美育,发展艺术审美能力的奠基学科,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为其以后更好在音乐学习中奠定情感动力支撑。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一、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到:“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使之得以实现。这种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古人也曾经说过:“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音乐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音乐教师产生了敬畏心理,那么在课堂上就很难提起兴致。因此,我们要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我们就应该从融洽关系入手,让学生首先爱上教师再爱上音乐学科。操作方法就是我们要多和小学生接触,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亲切——象爸妈一样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朋友。其次在课堂上要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使用具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不失幽默,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自由的,轻松的。
  二、搭建表演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分不开的,让学生常表演,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动力能力,表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我们知道,小学生“好动”、“好表扬”,我们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就可搭建表演或律动平台,让学生根据音乐内容,即歌词内容自行创造动作进行表演,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激发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表演:一是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或合作创造动作进行即兴表演;二是引导学生根据歌词编排一套好的动作表演;三是上台进行个体或合作表演。在检查时我们发现,我们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兴致。
  三、创设提问情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就是寓问题于情境之中的教学方法。实践中,我们要把知识点演变成以“问”的形式去触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这样的“问”的包装就是问题情境。要让其具有有效性,能有效引发学生音乐思考,我们必须注重问题性的有效性设计,创设时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他们的注意力,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语言精练准确,才能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一课时,当学生在游戏中熟悉了曲调、体验了歌曲的意境、享受了合作的快乐后,我们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了:“同学们,蜗牛与黄鹂鸟谁能先爬到葡萄树上?谁能先吃到葡萄啊?”学生开始议论,有的说“蜗牛先爬上树”,有的说“黄鹂鸟先吃着葡萄”,“可能蜗牛先吃着葡萄……”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起来。在问题的回答中,学生们增强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引导积极欣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听众。”因此,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是音乐教学不可推脱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具有一对金耳朵---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就是我们音乐奠基教学的重要使命。我们知道,音乐欣赏,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钢琴曲《骑竹马》时,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非常短小的曲子,乐曲头尾部分以轻快的节奏和弱拍上的突发强音,风趣地表现儿童骑竹马、奔跑雀跃的欢快情景;中间部分表现儿童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心情。这样的钢琴曲,对我们小学生来说,他们是难以感知到其中内容的,也难以体会到曲中的快乐情感。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把课文插图引入其中,让学生观看骑竹马比赛时的热烈场面,然后初听音乐一遍,复听音乐时让学生举手表示出中间部分的音乐。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拿着教杆、尺子当马骑,同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采。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这样就能感同身受,更好地地理解内容,把握作品了,从而达到欣赏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小学音乐作为奠基学科,正应为其以后全面发展奠定学力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流程都能具有良好的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能在培养学生兴趣上发挥作用,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乔芳,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
  [2]杨彬,音乐教学中兴趣引导 趣味多多[J].赤子(上中旬),2015年。
  [3]孙磊,试谈小学音乐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5年。
  [4]宋金花,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有效运用[J].才智,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