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是谁扼杀了纯洁的梦——读文森特.凡高绘画艺术有感
【作者】 王 玉
【机构】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森特.凡高是一位艺术生命短暂,而又获得很高成就的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热爱生活,醉心于艺术和道德问题,他为了自己的艺术可以牺牲一切,他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凡高性格内向,为人忠厚,内心充满沸腾的热情,他总是力图用色彩来揭示精神;用笔触来传递情感;所以,凡高梦想着建立一个艺术家团体。最终,他以自己特有的气质,同时吸收了印象派,和东方艺术的养料,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绘画艺术是凡高毕生精神所在,凡高笔下的一切,似乎在运动;在旋转;尤其是表现情感、内心的激情,凡高更是注入了激情和生命力。本文分别从情感,色彩,内心等三方面入手,对文森特.凡高的绘画艺术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文森特.凡高;情感;内心
文森特.凡高作为19世纪杰出的的画家,后印象主义三大代表画家之一,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凡高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然而,这种悲剧,既是他生命历程的呈现,又在某种深层意义上揭示了,19世纪末欧洲人精神上的痛苦。凡高在世时仅卖掉了一幅画,而目前国际上售价最高,艺术价值最高的艺术作品,就是凡高的;死后,他的作品受到万众敬仰,被大家尊为绘画大师。说到凡高,我们不由自主的会想到金色的向日葵;明媚的阳光;广阔的麦田;被割掉耳朵的自画像;以及大胆夸张的色彩;变形的形象;和旋转运动的线状笔触。所以说,从凡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用笔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凡高创作时的激动和紧张的情绪,他笔下的一切对象,似乎都在运动,在旋转,整幅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回过头看,时至当代,凡高的油画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珍品。凡高将他一生渴望的生活激情;坦荡炙热的胸襟;全部都融化在他的绘画艺术之中,而他,文森特.凡高也终于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艺术家,直至永恒。不幸的是,当时法国的社会大环境,和艺术主流,同凡高的处世态度毫不相容。法国艺术的优雅,精致,和凡高艺术的粗犷,激烈格格不入,再加上爱情上的屡次失败,和凡高长期的过度疲劳,企图用自己艺术来唤起人们的爱心,和纯朴的情感,然而,在一次次的失望,以致绝望中,他的精神终于抵不住压抑崩溃了,最后选择自杀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一、 立志成为传教士失败——扼杀原因之一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虽然凡高的艺术活动主要在法国,但是他不是法国人,而是荷兰人。1853年凡高出生在荷兰南部格鲁特——津德尔特,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从小就直接接触到农民的生活,这一段生活经历,唤起了凡高对大自然,农民,和劳动的热爱。凡高十六岁开始,便在古比尔美术公司当一个小的职员,因为工作的原因和需要,他去过很多地方,同时参观过很多的博物馆,和画廊。由于后来,凡高对宗教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决心做一个牧师。凡高性格内向,为人忠厚,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凡高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在比利时南部矿区波利纳斯传教,过着一种虔诚,贫困的基督徒的生活,凡高在这里帮助穷人,并且亲身体验矿工的艰辛生活,到矿里跟矿工们一样,吃最差的伙食;和矿工们一起睡在地板上;矿上爆炸时,凡高曾冒死救出一个受伤的矿工。尽管如此种种,凡高的传教活动并没有成功,他的这种为了事业,而过分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其他牧师的反感和侧目,而最终的凡高,并没有在上帝那里得到同情,最后教会决定,由于缺少口才,凡高于1880年被教会解职。这次的失败,也是凡高一生中遭受的第一次打击。凡高在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我没有变,提奥,外表也许变了,但是,在内心我们仍然想要同样的东西,那些东西,我跟你谈过,要成为有用的人,要工作,要给世界带来一些东西。”也正是这一次的打击,让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从1880年至1886年凡高开始悉心学画,对于一个27岁的人来说,开始学习绘画是晚了些,然而,凡高对艺术狂热的激情;对生活执着的爱;以及他那献身人类的宗教般的情感,弥补了这一不足,让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了超乎寻常的业绩,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屡次失败的爱情——扼杀原因之二
文森特.凡高经历过的三段爱情故事,然而不幸的是,每一段恋情都是以失败而告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文森特.凡高的爱情故事吧。那是很久远的年代,16岁的凡高,经他叔父的介绍,到一家美术行做一名小职员,他诚实可靠,勤奋努力,不久,就被晋升了职位,后来凡高被派去前往伦敦工作,在伦敦的时候,他对自己房东太太的女儿——鄂休拉.罗伊儿一见钟情。不仅外表丑陋,而且走路时还佝偻着背,很像是一个小老头的凡高认为,鄂休拉是一位绝代佳人,他为她神魂颠倒,所以,凡高疯狂的爱上了鄂休拉,虽然凡高生性怪僻,性格古怪,也不懂得什么人情世故,尤其不善与人交往,但是爱情的力量,往往是强大的,自从凡高认识了鄂休拉之后,就好像完全改变了他以前的个性,凡高在爱的海洋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当中的乐趣,并且成为了一个,偶尔还能有几分幽默,受人们喜爱的人。涉世未深的凡高,在爱情之火中难以自拔,于是公开承认了自己对鄂休拉的爱慕之情,直到他的那句“我爱你鄂休拉,我愿意为你而死。”这话一说出口,得到的却鄂休拉的一句“我有未婚夫。”这样冰冷的回答,而与此同时,凡高的这段感情也就这样无疾而终。而此时,凡高的内心充满了酸楚与悲愤,最终的一句“红头发的傻瓜”彻底的击垮了他脆弱的心理防线。随后,痛苦不堪的凡高,离开了伦敦,转而去了巴黎。
1880年,凡高在画廊工作的弟弟提奥,帮助当时已经27岁的凡高去学习绘画,尽管那时的经济状况,非常不乐观,但是绘画,仍然给凡高带来了无尽的快乐。1881年,凡高回到家乡欸顿,在家里凡高见到了,刚成为寡妇的凯表姐,为了减少表姐的丧夫之痛,凡高经常带着她到野外写生;采摘野果;和她的孩子嬉戏玩耍。或许是欸顿的晚霞,把大自然,连同凯表姐映照的同样美丽,这让他开始了,对凯表姐的狂热追求。凯表姐热情大方,她的美丽几乎使凡高沉醉,的确如此,凡高对凯表姐的痴迷,让他无法控制,这种感觉,让凡高觉得,自己过去的爱是那么的肤浅,凡高丝毫不怀疑的是:和凯表姐相处,那要比和鄂休拉在一起有价值得多。尽管凡高遭到了凯表姐无情的拒绝,这让梵高伤心不已,但他仍然决定去姨夫家找凯表姐。但是他的姨夫连大门都不给他开。最终,凡高得到的是姨夫强硬的回答:“你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 巨大的悲伤充斥着凡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姨夫的冷漠,和断然的语气,让凡高的这段感情,被迫画上了句号。
凡高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受到了这么残酷的爱情挫折,他没有了别的奢求,只希望自己能够独立的生活下去。所以,凡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画画上。随着他创作的需要,凡高来到了海牙,也就是在这里,凡高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爱自己和理解自己的人,她就是——克里斯蒂.西恩。有一次,在画素描创作时,凡高认识了曾经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西恩,两个人你来我住,感觉很是投机。不久以后,两个人就同居了,虽然克里斯蒂曾经做过妓女,但是对凡高而言,克里斯蒂有着令人崇敬的品质,每当凡高和克里斯蒂在一起,都让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凡高不希望只是把克里斯蒂当作自己的情妇,他要和克里斯蒂结婚,共同生活,希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和睦幸福的家庭,就算是再辛苦,凡高也觉得快乐。克里斯蒂也想要做一个贤妻良母,尽管外人们对他们总是指指点点,但两个相爱的人,却义无反顾的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当凡高每月能赚到l50法郎的时候,他们就结婚。最后,由于凡高没有办法赚到那150法郎的月薪,他与克里斯蒂也彻底断绝了关系,同时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段爱情。
三、对现存社会制度和艺术制度的不满——扼杀原因之三
文森特.凡高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而这种悲剧,既是他生命历程的展示,也在某种深层意义上,揭示了19世纪末欧洲人精神上的痛苦。凡高从最初的,与矿区贫病交迫的,所谓的下等人的接触中,然后到自己几次恋爱的失败,最后再到对现存社会制度和艺术制度的不满,使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凡高企图以自己的艺术,来唤起人们的爱心,和最纯朴的感情。所以,在1888年去阿尔小镇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凡高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这些研究包含了印象派,新印象派,以及古典绘画大师伦勃朗,和鲁本斯,还有日本的版画。最终,这些研究让他将富有表现力的色彩和线条,与他内在的冲动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开创了自己崭新的艺术风格。
在凡高的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到处充满了阳光,源于他把光看作是生命,是力量,是世界生生不息的源泉,所以,他特别喜欢黄色。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他发现了向日葵,这个从未被人们注意过的植物,在凡高的眼里,向日葵就是地上的太阳,就是他自己的化身,它和他一样,每天从早上就开始追逐太阳,直至太阳下山。凡高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疯狂,在以后的日子里,向日葵几乎成为了凡高的另一种自画像,运动而又坚实有力的用笔,是凡高性格的写照,他在画中倾注了自己的生命。从表面上看,凡高是一个画其所见的画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写生完成,因此,视觉的真实在凡高的艺术中,是十分重要的,而离开了这种真实,他的思想就无以依托。在凡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视觉的真实已经转化为一种视觉幻象,凡高他是要,通过视觉真实来如实的再现这种幻象。而这种幻象又与他的超自然,超感觉结合在一起,强烈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再认识。凡高曾说过“我努力用红色和绿色表现出人的可怕欲望......这种颜色从伪造大自然的先生们的现实主义角度看,不能称为是正确合法的,这种颜色会激起人们强烈的情绪。“所以说,他总是处于创作的狂热中。不幸的是,当时法国的社会大环境,和艺术主流,同凡高的处世态度毫不相容。法国艺术的优雅,精致,和凡高艺术的粗犷,激烈格格不入,所以,当他在世时,仅卖掉一幅画,这对他真的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再加上爱情上的屡次失败,和凡高长期的过度疲劳,营养不良,以至于头发脱落,最后精神失常,1889年住进了圣雷米精神病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不忘画画,他以生命的全部和热情,创造了第一流的艺术杰作,他在这种巨大的精神痛苦中挣扎了一年,1890年7月,凡高画了最后一幅《麦田上的鸦群》,便拿起手枪走向田野,对着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然而这一枪,并没有让他立即死亡,而是三天后,他才在极度痛苦中,怀着对人类的爱;对生活的渴望;对艺术的狂热;和一课孤独的心,离开了人间。
正如上文所言,文森特.凡高将他渴望的生活激情;坦荡炽热的胸襟,全部都融化在他的绘画艺术之中,他的作品总是充满压抑不住的激动和热情,用强烈的色彩表达他内心的紧张和冲动,他用单纯质朴的笔调,描绘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也正是这种亲切和真诚,让凡高的艺术独具经久不衰的魅力,而他终于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艺术家。
结论:
文森特.凡高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早期年少梦想的破灭,恋爱的挫折,艺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所有的一切,在一次次的失望,以致绝望中,彻底崩溃,最后不得不以自杀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可是在他死后,他的作品却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艺术市场的拍卖会,屡创世界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这种强烈的对比,具有绝妙的讽刺意味。这就是文森特.凡高的绘画艺术,一个水到渠成的绘画作品,一个不求而得的得意之作。
参考文献:
1、《外国绘画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4年3月第一版。
2、《梵高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3、《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4、《艺术美学文选》重庆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5、《美术大观》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
关键词:文森特.凡高;情感;内心
文森特.凡高作为19世纪杰出的的画家,后印象主义三大代表画家之一,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凡高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然而,这种悲剧,既是他生命历程的呈现,又在某种深层意义上揭示了,19世纪末欧洲人精神上的痛苦。凡高在世时仅卖掉了一幅画,而目前国际上售价最高,艺术价值最高的艺术作品,就是凡高的;死后,他的作品受到万众敬仰,被大家尊为绘画大师。说到凡高,我们不由自主的会想到金色的向日葵;明媚的阳光;广阔的麦田;被割掉耳朵的自画像;以及大胆夸张的色彩;变形的形象;和旋转运动的线状笔触。所以说,从凡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用笔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凡高创作时的激动和紧张的情绪,他笔下的一切对象,似乎都在运动,在旋转,整幅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回过头看,时至当代,凡高的油画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珍品。凡高将他一生渴望的生活激情;坦荡炙热的胸襟;全部都融化在他的绘画艺术之中,而他,文森特.凡高也终于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艺术家,直至永恒。不幸的是,当时法国的社会大环境,和艺术主流,同凡高的处世态度毫不相容。法国艺术的优雅,精致,和凡高艺术的粗犷,激烈格格不入,再加上爱情上的屡次失败,和凡高长期的过度疲劳,企图用自己艺术来唤起人们的爱心,和纯朴的情感,然而,在一次次的失望,以致绝望中,他的精神终于抵不住压抑崩溃了,最后选择自杀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一、 立志成为传教士失败——扼杀原因之一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虽然凡高的艺术活动主要在法国,但是他不是法国人,而是荷兰人。1853年凡高出生在荷兰南部格鲁特——津德尔特,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从小就直接接触到农民的生活,这一段生活经历,唤起了凡高对大自然,农民,和劳动的热爱。凡高十六岁开始,便在古比尔美术公司当一个小的职员,因为工作的原因和需要,他去过很多地方,同时参观过很多的博物馆,和画廊。由于后来,凡高对宗教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决心做一个牧师。凡高性格内向,为人忠厚,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凡高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在比利时南部矿区波利纳斯传教,过着一种虔诚,贫困的基督徒的生活,凡高在这里帮助穷人,并且亲身体验矿工的艰辛生活,到矿里跟矿工们一样,吃最差的伙食;和矿工们一起睡在地板上;矿上爆炸时,凡高曾冒死救出一个受伤的矿工。尽管如此种种,凡高的传教活动并没有成功,他的这种为了事业,而过分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其他牧师的反感和侧目,而最终的凡高,并没有在上帝那里得到同情,最后教会决定,由于缺少口才,凡高于1880年被教会解职。这次的失败,也是凡高一生中遭受的第一次打击。凡高在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我没有变,提奥,外表也许变了,但是,在内心我们仍然想要同样的东西,那些东西,我跟你谈过,要成为有用的人,要工作,要给世界带来一些东西。”也正是这一次的打击,让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从1880年至1886年凡高开始悉心学画,对于一个27岁的人来说,开始学习绘画是晚了些,然而,凡高对艺术狂热的激情;对生活执着的爱;以及他那献身人类的宗教般的情感,弥补了这一不足,让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了超乎寻常的业绩,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屡次失败的爱情——扼杀原因之二
文森特.凡高经历过的三段爱情故事,然而不幸的是,每一段恋情都是以失败而告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文森特.凡高的爱情故事吧。那是很久远的年代,16岁的凡高,经他叔父的介绍,到一家美术行做一名小职员,他诚实可靠,勤奋努力,不久,就被晋升了职位,后来凡高被派去前往伦敦工作,在伦敦的时候,他对自己房东太太的女儿——鄂休拉.罗伊儿一见钟情。不仅外表丑陋,而且走路时还佝偻着背,很像是一个小老头的凡高认为,鄂休拉是一位绝代佳人,他为她神魂颠倒,所以,凡高疯狂的爱上了鄂休拉,虽然凡高生性怪僻,性格古怪,也不懂得什么人情世故,尤其不善与人交往,但是爱情的力量,往往是强大的,自从凡高认识了鄂休拉之后,就好像完全改变了他以前的个性,凡高在爱的海洋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当中的乐趣,并且成为了一个,偶尔还能有几分幽默,受人们喜爱的人。涉世未深的凡高,在爱情之火中难以自拔,于是公开承认了自己对鄂休拉的爱慕之情,直到他的那句“我爱你鄂休拉,我愿意为你而死。”这话一说出口,得到的却鄂休拉的一句“我有未婚夫。”这样冰冷的回答,而与此同时,凡高的这段感情也就这样无疾而终。而此时,凡高的内心充满了酸楚与悲愤,最终的一句“红头发的傻瓜”彻底的击垮了他脆弱的心理防线。随后,痛苦不堪的凡高,离开了伦敦,转而去了巴黎。
1880年,凡高在画廊工作的弟弟提奥,帮助当时已经27岁的凡高去学习绘画,尽管那时的经济状况,非常不乐观,但是绘画,仍然给凡高带来了无尽的快乐。1881年,凡高回到家乡欸顿,在家里凡高见到了,刚成为寡妇的凯表姐,为了减少表姐的丧夫之痛,凡高经常带着她到野外写生;采摘野果;和她的孩子嬉戏玩耍。或许是欸顿的晚霞,把大自然,连同凯表姐映照的同样美丽,这让他开始了,对凯表姐的狂热追求。凯表姐热情大方,她的美丽几乎使凡高沉醉,的确如此,凡高对凯表姐的痴迷,让他无法控制,这种感觉,让凡高觉得,自己过去的爱是那么的肤浅,凡高丝毫不怀疑的是:和凯表姐相处,那要比和鄂休拉在一起有价值得多。尽管凡高遭到了凯表姐无情的拒绝,这让梵高伤心不已,但他仍然决定去姨夫家找凯表姐。但是他的姨夫连大门都不给他开。最终,凡高得到的是姨夫强硬的回答:“你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 巨大的悲伤充斥着凡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姨夫的冷漠,和断然的语气,让凡高的这段感情,被迫画上了句号。
凡高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受到了这么残酷的爱情挫折,他没有了别的奢求,只希望自己能够独立的生活下去。所以,凡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画画上。随着他创作的需要,凡高来到了海牙,也就是在这里,凡高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爱自己和理解自己的人,她就是——克里斯蒂.西恩。有一次,在画素描创作时,凡高认识了曾经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西恩,两个人你来我住,感觉很是投机。不久以后,两个人就同居了,虽然克里斯蒂曾经做过妓女,但是对凡高而言,克里斯蒂有着令人崇敬的品质,每当凡高和克里斯蒂在一起,都让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凡高不希望只是把克里斯蒂当作自己的情妇,他要和克里斯蒂结婚,共同生活,希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和睦幸福的家庭,就算是再辛苦,凡高也觉得快乐。克里斯蒂也想要做一个贤妻良母,尽管外人们对他们总是指指点点,但两个相爱的人,却义无反顾的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当凡高每月能赚到l50法郎的时候,他们就结婚。最后,由于凡高没有办法赚到那150法郎的月薪,他与克里斯蒂也彻底断绝了关系,同时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段爱情。
三、对现存社会制度和艺术制度的不满——扼杀原因之三
文森特.凡高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而这种悲剧,既是他生命历程的展示,也在某种深层意义上,揭示了19世纪末欧洲人精神上的痛苦。凡高从最初的,与矿区贫病交迫的,所谓的下等人的接触中,然后到自己几次恋爱的失败,最后再到对现存社会制度和艺术制度的不满,使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凡高企图以自己的艺术,来唤起人们的爱心,和最纯朴的感情。所以,在1888年去阿尔小镇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凡高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这些研究包含了印象派,新印象派,以及古典绘画大师伦勃朗,和鲁本斯,还有日本的版画。最终,这些研究让他将富有表现力的色彩和线条,与他内在的冲动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开创了自己崭新的艺术风格。
在凡高的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到处充满了阳光,源于他把光看作是生命,是力量,是世界生生不息的源泉,所以,他特别喜欢黄色。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他发现了向日葵,这个从未被人们注意过的植物,在凡高的眼里,向日葵就是地上的太阳,就是他自己的化身,它和他一样,每天从早上就开始追逐太阳,直至太阳下山。凡高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疯狂,在以后的日子里,向日葵几乎成为了凡高的另一种自画像,运动而又坚实有力的用笔,是凡高性格的写照,他在画中倾注了自己的生命。从表面上看,凡高是一个画其所见的画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写生完成,因此,视觉的真实在凡高的艺术中,是十分重要的,而离开了这种真实,他的思想就无以依托。在凡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视觉的真实已经转化为一种视觉幻象,凡高他是要,通过视觉真实来如实的再现这种幻象。而这种幻象又与他的超自然,超感觉结合在一起,强烈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再认识。凡高曾说过“我努力用红色和绿色表现出人的可怕欲望......这种颜色从伪造大自然的先生们的现实主义角度看,不能称为是正确合法的,这种颜色会激起人们强烈的情绪。“所以说,他总是处于创作的狂热中。不幸的是,当时法国的社会大环境,和艺术主流,同凡高的处世态度毫不相容。法国艺术的优雅,精致,和凡高艺术的粗犷,激烈格格不入,所以,当他在世时,仅卖掉一幅画,这对他真的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再加上爱情上的屡次失败,和凡高长期的过度疲劳,营养不良,以至于头发脱落,最后精神失常,1889年住进了圣雷米精神病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不忘画画,他以生命的全部和热情,创造了第一流的艺术杰作,他在这种巨大的精神痛苦中挣扎了一年,1890年7月,凡高画了最后一幅《麦田上的鸦群》,便拿起手枪走向田野,对着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然而这一枪,并没有让他立即死亡,而是三天后,他才在极度痛苦中,怀着对人类的爱;对生活的渴望;对艺术的狂热;和一课孤独的心,离开了人间。
正如上文所言,文森特.凡高将他渴望的生活激情;坦荡炽热的胸襟,全部都融化在他的绘画艺术之中,他的作品总是充满压抑不住的激动和热情,用强烈的色彩表达他内心的紧张和冲动,他用单纯质朴的笔调,描绘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也正是这种亲切和真诚,让凡高的艺术独具经久不衰的魅力,而他终于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艺术家。
结论:
文森特.凡高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早期年少梦想的破灭,恋爱的挫折,艺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所有的一切,在一次次的失望,以致绝望中,彻底崩溃,最后不得不以自杀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可是在他死后,他的作品却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艺术市场的拍卖会,屡创世界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这种强烈的对比,具有绝妙的讽刺意味。这就是文森特.凡高的绘画艺术,一个水到渠成的绘画作品,一个不求而得的得意之作。
参考文献:
1、《外国绘画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4年3月第一版。
2、《梵高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3、《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4、《艺术美学文选》重庆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5、《美术大观》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