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探析

【作者】 余成忠

【机构】 贵州省兴仁县屯脚镇长青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小学语文课文分教师精讲课文和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其中阅读课文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课文阅读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要提高小学课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充分激活课堂,利用主题活动法、续写改写法等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感受、欣赏以及评价语文作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愉悦的课文阅读学习。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以前我们一直沿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全程掌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知识的灌输,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加大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则降低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致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陷入沉闷的状态,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一直无法得到较高的提升。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开展语文阅读教学,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辛苦地教学,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授课内容,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记录,没有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地体会,无法正确地理解语文阅读内容,降低了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忽视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的考虑,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讲授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时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从而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可以传授学生大量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开展良好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审美观等。小学语文教材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开阔文化视野,认识到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吸取更多的人类文化的营养;其次,小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最后,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构建学生的精神构架,为其奠定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安排语文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自身角色,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形成良好的读书的素养,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三、小学阅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 与学生交流阅读方法。在小学阶段,课本依然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应该说,目前使用的教材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之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内心会存在各种类型的阅读体验,促使其想要将内心的想法与其他的新同学进行密切的沟通与交流,进而分享自身的阅读感悟。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当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则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过沟通方式与对象,使学生不仅可以与教师进行密切的沟通与交流,更能够与同学进行亲切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采取画图等方式,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 
   2、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改变以往的沉闷的、呆板的、枯燥的、乏味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的互动,营造出活泼生动、趣味性高的语文教学课堂,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释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为一门艺术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科目,课内阅读必不可少,但真正源泉来自于课外。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因此,要拓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当将学生带到课堂之外,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则可以补充与印证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与巩固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其中,文化的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古往今来的名人、画像以及事迹等张贴在教师墙壁上,时刻提醒学生养成经常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要想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自主阅读的能力,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与阅读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关系,只要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才会事半功倍。对此,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方式,在传统文化阅读的时候营造出一种意境与气氛,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合理引用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但传统文化的引入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在引用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当下的外来文化,促进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共同发展,开创中国新时代的新文化。
  4、注重阅读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语文阅读的文本实质上来源于生活,因此,学生一方面在课堂中掌握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家庭、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的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阅读教学与生活相互结合,在社会中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提升语文阅读的能力。相反,如果学生仅仅面对文字,缺乏一定的情感体验,就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作者文本的生活背景,无法品味出文章的深刻韵味。此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逐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同的时空内探索人生的真谛,感受不同的人生滋味。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更加关注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感受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每一次的感动与快乐,将现实生活作为学生的基础,将语文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在乐于质疑的前提下,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阅读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奠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