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参加“全国最具影响力课改学校经验交流大会”有感

【作者】 王 晶

【机构】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2015年11月21日-11月24日,有幸参加了在青岛组织的全国最具影响力课改学校经验交流大会,期间听取了几节各具名校特色的展示课,聆听了秦培元校长、龚雄飞院长等专家的教育教学改革报告,同时于24日进入即墨28中进行了实地学习。短短4天的行程,却感觉好似跨越了千山万水,他们所分享给我们的绝不是冷冰冰的升学数据、不是刻板的教学模式、而是于课堂点滴中精心酝酿出来的真正适用于课堂的方式方法。下面我分开谈一下我对这次行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秦培元校长—行走于教育前沿的思考着、践行者
  洋思的教育神话,促使我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认真聆听他的教育报告。他是从80年代讲起,从学校的初步发展讲起。1982年,一无所有的洋思中学迎来了唯一科班出身的他。1983年,时任洋思中学校长的蔡林森老校长开始试图改革。三十余载的洋思中学,学校由原来的5个班级、几名民办教师,其他设备一无所有的旧校区到现在生源遍布全国各地、65个初中班、投入1.7亿、208亩的新校区。1986年6月25日中考结束,课堂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取得历史性的3个百分百的好成绩,让世人对洋思中学从此刮目相看。这些数字里浸透着的是洋思教育先行者们的汗水、泪水、勇气和坚持。
  而且秦校长在报告中多次提到上一任校长的作为,他认为他的工作无非是承上启下而已,在传承洋思中学的文化而已。而我觉得无论是老校长还是秦校长,他们都当属教育前沿的思考着与践行者,推行与传承都同样需要莫大的付出。
  洋思中学能有今天的品牌、今天的成就依靠的是什么?支撑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一所学校的发展由名不见经传到形成品牌乃至名牌效应,助推器是什么?秦校长的报告给人启迪,教育改革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坚守,一些新的举措,往往容易引来一些人的反对。洋思也不例外,秦校长提到,在第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时,在本校就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但他们还是排除万难,坚持自己的改革想法。这是一种坚定执着的教育信念,不因暴风骤雨而退缩,不因一点困难而放弃。洋思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行是像秦校长一样的洋思人对教育的感情,对教育的不离不弃,对全体学生们的尊重理解,始终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学生的智慧与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由“台前”退到“幕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切实活起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是洋思经验和洋思奇迹的精髓所在。秦校长于报告中讲到:
  (1)先学
  先学,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搞形式主义,而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也就是老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学习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2)后教
  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先学后出现的共性的、预设的和生成的问题所进行的互动式的学习,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提高,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3)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由理论再回到实践。
  我们当然不能照搬洋思模式,而应该切实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思考开拓,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利于小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走进即墨28中—走近和谐互助,高效课堂
  24日,走进八年级的数学课堂,听取了一节比较典型的28中特色的数学课。“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向课堂要效率,归纳起来,每个教学步骤都按照“独立解决——师友交流——检查学友——师傅补充——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探究,还有全班启发交流,学生问学生答,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在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后做必要的补充、评价和引导,把握课堂的方向,凸显了主导地位。既把课堂还给学生,又锻炼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师友合作,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精神,既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同时也解决了疑难问题.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可以暴露更多的问题。在初步实施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时候远比师生交流顺畅得多。由于怕遭到批评,学生怕向老师提出一些简单的、但自己确实还没又弄懂的问题;而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这些问题往往被提出,而且当学习同伴也没法解决的时候,消除了顾虑的学生更有勇气将这类问题提出进行全班性的讨论,这就清除了一些认识的死角。
  互助质疑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分层次教学的问题,学友质疑先由学友回答,再由师傅回答;师傅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师傅回答,最后老师点拨纠正.这样,优生和差生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师友共同得到了提高。在短短的一堂课时间,老师照顾到所有学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就把“照顾”任务分散下去。一对一的交流,学友主要发言,师友检查补充,不会造成多人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不说话,另外一些说个没完的情况。责任分工明确,避免了责任分散,“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
  师友既互助又竞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互助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
  课下,我与授课的刘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个比较简短的交流,询问了一下他们的评价机制,并且拍下了班里张贴的评价表。然后与我们二校小学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行比对,还是发现我们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在我们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也是相当细致和繁琐的,每个班级都会被班主任精心分成4人小组,也会有结对互助、捆绑竞争、组内竞争、组组竞争、每周一评、每月汇总等等方式方法的。而且利用一周时间,结合学习体会,我对班内小组再次进行了适当调整,将班级量化管理更加细化了一些,将学到的好的东西尽可能地融入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去。
  通过这四天的学习,真的感触颇深,我会继续结合学习笔记以及拷贝回来的档案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然后慢慢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争取让自己的课堂跟得上教育改革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