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作者】 孙 浩
【机构】 江苏省南京市御道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思辨能力即思考与辨析能力,它关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乃至一生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所得,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营造氛围,构筑思辨的平等空间;精选内容,生成思辨的源头活水;鼓励质疑,促进思辨意识的养成;开展活动,推动思辨能力的发展这几个方法入手。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
思辨,源自《礼记》“慎思之,明辨之”。《现代汉语词典》对“思辨”一词的解释是思考和辨析。那么思辨能力指的就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而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可见,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中国批判性思维学科”第一人谷振诣认为,思辨能力在语文学习上主要表现学生能对问题能做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和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
二、培养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1、来自语文教学的呼唤。
语文教师普遍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对于思维能力的关注有所缺失。思辨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支撑着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思辨能力是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各国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这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社会生活中都能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具有灵活的变通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注重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灵活度的发展,才能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思辨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1.营造氛围,构筑思辨的平等空间
课堂不是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表达自我的平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探究者。思辨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启迪学生心智,引领学生不断探究的课堂。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的对话空间,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不时以丰富多彩的引导语和评价语去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探究,时刻保持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通过肯定学生个人的思维,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和热情,而不是把学生强行拉到预先设定的思路上,引导其得出完美的结论。培养思辨能力,本来就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灵活度的发展,说简单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
2.精选内容,生成思辨的源头活水
一册教材有二十多篇课文,但并不是每篇课文中都有可用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点”。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精心选择最有思辨价值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中生成思辨的源头活水。
前些天参加市级教研活动,一位老师献课《伊索寓言》。在学生们仔细研读《伊索寓言》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引导发现寓言中故事和道理是紧密相连的, 接着提示学生:“同一个故事,从不同角度出发,可能会收获不同的寓义。以《蝉和狐狸》为例,书上告诉我们的是——(学生齐读: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从蝉的角度来看,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心想做坏事的人,总会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不怀好意的人,总会得到应有的下场。”“一个不怀好意的人,总会以失败告终。”……学生的回答让听课老师纷纷点头称赞。接着,教师出示了译者王焕生的一段话——“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牵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继而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
分析问题需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在不同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或结论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位老师在文本解读时敏锐、细心,抓住寓言蕴含智慧丰富性的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说理,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呵护了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的批判勇气。
3.鼓励质疑,促进思辨意识的养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学问都是从疑中来、从问中来的。现代教学论研究也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如果一个学生上一节课或阅读一篇文章没有一个问题,仅限于思考老师所提的问题,那么他的学习充其量算是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且善于质疑。
一次笔者执教《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在临近下课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间隙,一位观课老师建议做一个有趣的尝试,让每位学生就课文提出一到两个问题。课后梳理发现学生提出了诸如“七言诗一般‘四三’停顿,那么《墨梅》第一句就应该是‘吾家洗砚/池头树’,可‘洗砚池’是一个词语,这不是相互矛盾吗?”“《石灰吟》是诗人于谦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墨梅是真的梅花吗?”“王冕为什么那么喜欢梅花?他和梅花有着怎样的关系?”等若干问题。
第二课时,笔者呈现出学生所提的问题,引导他们给问题归类并从中评选出最有深度的问题,学生一致认为 “我发现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出奇得相似,这是为什么?”是最佳问题。笔者便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咏物诗借所咏之物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或品质的特点,教学的难点也轻松突破。
鼓励质疑,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对切切实实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有着实际作用。当然,质疑环节放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仍需教师根据自己的预设做合理安排。相信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入这一环节,一步步引导,学生会慢慢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有价值,思辨的意识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养成。
4.开展活动,推动思辨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想要推动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需在教学中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演讲和辩论赛。学生前一天随机抽签抽取演讲内容,第二天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为了完成演讲任务,要经过收集材料、筛选和语言组织过程。通过设计演讲稿,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通过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传递信息,锻炼了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课堂辩论赛也是一项有利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养成的活动。学生拿到辩题以后,首先要认真分析,确立本方的论点,接着准备充分、有力的论据,通过严密的推理来证明观点。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再给予技法和技巧的指导,定能让学生实现自我的超越。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创新型的人才,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这个重任,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方法,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思辨之美。
作者简介:孙浩,女,1984年5月出生,小学二级教师,现任学校教科室副主任.
参考文献:
[1]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吴格明著:《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
思辨,源自《礼记》“慎思之,明辨之”。《现代汉语词典》对“思辨”一词的解释是思考和辨析。那么思辨能力指的就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而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可见,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中国批判性思维学科”第一人谷振诣认为,思辨能力在语文学习上主要表现学生能对问题能做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和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
二、培养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1、来自语文教学的呼唤。
语文教师普遍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对于思维能力的关注有所缺失。思辨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支撑着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思辨能力是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各国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这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社会生活中都能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具有灵活的变通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注重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灵活度的发展,才能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思辨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1.营造氛围,构筑思辨的平等空间
课堂不是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表达自我的平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探究者。思辨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启迪学生心智,引领学生不断探究的课堂。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的对话空间,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不时以丰富多彩的引导语和评价语去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探究,时刻保持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通过肯定学生个人的思维,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和热情,而不是把学生强行拉到预先设定的思路上,引导其得出完美的结论。培养思辨能力,本来就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灵活度的发展,说简单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
2.精选内容,生成思辨的源头活水
一册教材有二十多篇课文,但并不是每篇课文中都有可用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点”。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精心选择最有思辨价值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中生成思辨的源头活水。
前些天参加市级教研活动,一位老师献课《伊索寓言》。在学生们仔细研读《伊索寓言》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引导发现寓言中故事和道理是紧密相连的, 接着提示学生:“同一个故事,从不同角度出发,可能会收获不同的寓义。以《蝉和狐狸》为例,书上告诉我们的是——(学生齐读: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从蝉的角度来看,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心想做坏事的人,总会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不怀好意的人,总会得到应有的下场。”“一个不怀好意的人,总会以失败告终。”……学生的回答让听课老师纷纷点头称赞。接着,教师出示了译者王焕生的一段话——“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牵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继而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
分析问题需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在不同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或结论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位老师在文本解读时敏锐、细心,抓住寓言蕴含智慧丰富性的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说理,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呵护了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的批判勇气。
3.鼓励质疑,促进思辨意识的养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学问都是从疑中来、从问中来的。现代教学论研究也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如果一个学生上一节课或阅读一篇文章没有一个问题,仅限于思考老师所提的问题,那么他的学习充其量算是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且善于质疑。
一次笔者执教《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在临近下课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间隙,一位观课老师建议做一个有趣的尝试,让每位学生就课文提出一到两个问题。课后梳理发现学生提出了诸如“七言诗一般‘四三’停顿,那么《墨梅》第一句就应该是‘吾家洗砚/池头树’,可‘洗砚池’是一个词语,这不是相互矛盾吗?”“《石灰吟》是诗人于谦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墨梅是真的梅花吗?”“王冕为什么那么喜欢梅花?他和梅花有着怎样的关系?”等若干问题。
第二课时,笔者呈现出学生所提的问题,引导他们给问题归类并从中评选出最有深度的问题,学生一致认为 “我发现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出奇得相似,这是为什么?”是最佳问题。笔者便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咏物诗借所咏之物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或品质的特点,教学的难点也轻松突破。
鼓励质疑,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对切切实实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有着实际作用。当然,质疑环节放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仍需教师根据自己的预设做合理安排。相信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入这一环节,一步步引导,学生会慢慢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有价值,思辨的意识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养成。
4.开展活动,推动思辨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想要推动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需在教学中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演讲和辩论赛。学生前一天随机抽签抽取演讲内容,第二天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为了完成演讲任务,要经过收集材料、筛选和语言组织过程。通过设计演讲稿,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通过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传递信息,锻炼了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课堂辩论赛也是一项有利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养成的活动。学生拿到辩题以后,首先要认真分析,确立本方的论点,接着准备充分、有力的论据,通过严密的推理来证明观点。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再给予技法和技巧的指导,定能让学生实现自我的超越。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创新型的人才,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这个重任,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方法,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思辨之美。
作者简介:孙浩,女,1984年5月出生,小学二级教师,现任学校教科室副主任.
参考文献:
[1]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吴格明著:《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